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9页 |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3-1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9-25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9-21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21-25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5-26页 |
1.4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26-29页 |
第2章 集散车道组成与实验方案 | 第29-43页 |
2.1 集散车道组成 | 第29-30页 |
2.2 运行速度定义 | 第30页 |
2.3 实验方案 | 第30-41页 |
2.3.1 实验测量点位布设 | 第30-32页 |
2.3.2 实验设备 | 第32-34页 |
2.3.3 样本的选择 | 第34-35页 |
2.3.4 外业实验 | 第35-41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1-43页 |
第3章 集散车道内车辆运行速度模型构建 | 第43-60页 |
3.1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43-50页 |
3.1.1 实验数据处理方法 | 第43页 |
3.1.2 出口匝道1处车辆运行速度特性分析 | 第43-45页 |
3.1.3 出口匝道2处车辆运行速度特性分析 | 第45-47页 |
3.1.4 入口匝道1处车辆运行速度特性分析 | 第47-48页 |
3.1.5 入口匝道2处车辆运行速度特性分析 | 第48-50页 |
3.1.6 集散车道危险特征点检查 | 第50页 |
3.2 集散车道内车辆运行速度模型建立 | 第50-54页 |
3.2.1 集散车道运行速度影响因素 | 第50页 |
3.2.2 入出口匝道1处车辆运行速度模型 | 第50-51页 |
3.2.3 入出口匝道2处车辆运行速度模型 | 第51-52页 |
3.2.4 入口匝道1处车辆运行速度模型 | 第52-53页 |
3.2.5 入口匝道2处车辆运行速度模型 | 第53-54页 |
3.3 车载RTK测速与运行速度预测的对比 | 第54-5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7-60页 |
第4章 基于交通仿真技术的集散车道车辆运行速度研究 | 第60-74页 |
4.1 VISSIM交通仿真软件的概述 | 第60-61页 |
4.2 集散车道交通量调查 | 第61-63页 |
4.2.1 调查目的及方法 | 第61-62页 |
4.2.2 数据处理 | 第62-63页 |
4.3 仿真模型建立 | 第63-66页 |
4.3.1 仿真流程 | 第63-64页 |
4.3.2 各种仿真参数输入 | 第64-66页 |
4.4 数据输出与处理 | 第66-73页 |
4.4.1 集散车道车流密度分析 | 第68-69页 |
4.4.2 集散车道车辆运行速度分析 | 第69-72页 |
4.4.3 集散车道车辆运行加速度分析 | 第72-73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第5章 苜蓿叶立交集散车道技术指标研究 | 第74-100页 |
5.1 集散车道横断面设计指标 | 第74-78页 |
5.1.1 集散车道车道宽度 | 第74页 |
5.1.2 集散车道分隔带 | 第74-76页 |
5.1.3 集散车道硬路肩 | 第76-78页 |
5.2 集散车道减速车道长度计算 | 第78-85页 |
5.2.1 集散车道减速车道分类 | 第78-79页 |
5.2.2 集散车道减速车道长度的影响因素 | 第79-80页 |
5.2.3 集散车道直接式单车道减速车道最小长度计算 | 第80-85页 |
5.3 集散车道加速车道长度计算 | 第85-93页 |
5.3.1 集散车道加速车道分类 | 第85-87页 |
5.3.2 集散车道加速车道长度影响因素 | 第87页 |
5.3.3 集散车道平行式单车道加速车道最小长度计算 | 第87-93页 |
5.4 集散车道交织区长度计算 | 第93-98页 |
5.4.1 交织区构造 | 第93-94页 |
5.4.2 集散车道交织区计算模型 | 第94-96页 |
5.4.3 交织区最小长度计算 | 第96-98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98-100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00-104页 |
6.1 论文的主要结论 | 第100-102页 |
6.2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 第102页 |
6.3 研究展望 | 第102-104页 |
参考文献 | 第104-110页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110-112页 |
致谢 | 第11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