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3页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21页 |
1.2.1 建筑垃圾的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2 粗粒土试验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2.3 沉降计算方法及其应用的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2.4 粗粒土的蠕变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1.2.5 粗粒土的蠕变计算方法的研究现状 | 第19-21页 |
1.3 目前存在的困难 | 第21页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 第21-23页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1页 |
1.4.2 研究思路 | 第21-23页 |
第二章 建筑垃圾路堤填料物理力学性质研究 | 第23-35页 |
2.1 建筑垃圾再生材料天然含水率试验及筛分试验 | 第23-25页 |
2.1.1 天然含水率试验 | 第23页 |
2.1.2 筛分试验 | 第23-25页 |
2.2 击实试验 | 第25-26页 |
2.3 CBR试验 | 第26-33页 |
2.3.1 试验内容 | 第27页 |
2.3.2 试样膨胀量测定试验 | 第27-28页 |
2.3.3 贯入试验 | 第28页 |
2.3.4 试验结果分析 | 第28-33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3-35页 |
第三章 建筑垃圾路堤填料压缩性质及变形计算 | 第35-82页 |
3.1 试验方案 | 第35-37页 |
3.1.1 试验目的 | 第35页 |
3.1.2 仪器设备 | 第35页 |
3.1.3 大型压缩试验方法 | 第35-37页 |
3.2 试验结果分析 | 第37-59页 |
3.2.1 建筑垃圾再生材料的压缩特性 | 第38-41页 |
3.2.2 应变与荷载的关系 | 第41页 |
3.2.3 孔隙比与荷载的关系 | 第41-44页 |
3.2.4 压缩指标与荷载的关系 | 第44-48页 |
3.2.5 变形量与配比关系 | 第48-50页 |
3.2.6 孔隙比与配比的关系 | 第50-51页 |
3.2.7 压缩系数与配比的关系 | 第51-53页 |
3.2.8 变形量与压实度的关系 | 第53-54页 |
3.2.9 孔隙比与压实度的关系 | 第54-56页 |
3.2.10 压缩系数与压实度的关系 | 第56-57页 |
3.2.11 细观分析建筑垃圾再生材料压缩指标波动性现象 | 第57-59页 |
3.3 影响建筑垃圾再生材料压缩变形的多因素分析 | 第59-63页 |
3.3.1 压实度和配比对压缩系数的两因素极差分析 | 第59-61页 |
3.3.2 压实度、配比、荷载对应变的三因素方差分析 | 第61-63页 |
3.4 建筑垃圾路堤沉降计算方法 | 第63-74页 |
3.5 工程实例分析 | 第74-81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81-82页 |
第四章 建筑垃圾路堤填料长期变形性质及变形计算 | 第82-110页 |
4.1 试验设备及试验方法 | 第82-84页 |
4.1.1 试验设备 | 第82-83页 |
4.1.2 加载方式与加载等级设计及数据收集 | 第83-84页 |
4.2 饱水状态下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84-96页 |
4.2.1 饱水状态下长期静载试验阶段划分 | 第84页 |
4.2.2 总应变与时间关系 | 第84-85页 |
4.2.3 孔隙比与时间对数的关系 | 第85-86页 |
4.2.4 瞬时变形分析 | 第86-87页 |
4.2.5 蠕变变形分析 | 第87-96页 |
4.3 干燥状态下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96-103页 |
4.3.1 干燥状态下长期静载试验阶段划分 | 第96页 |
4.3.2 总应变与时间关系 | 第96-97页 |
4.3.3 孔隙比与时间对数的关系 | 第97-98页 |
4.3.4 瞬时变形分析 | 第98-99页 |
4.3.5 蠕变变形分析 | 第99-103页 |
4.4 两种状态下建筑垃圾再生材料长期变形特性对比分析 | 第103-106页 |
4.4.1 两种状态下总应变与时间关系曲线对比 | 第103-104页 |
4.4.2 两种状态下瞬时应变与配比关系曲线对比 | 第104-105页 |
4.4.3 两种状态下蠕变应变与时间关系曲线对比 | 第105-106页 |
4.5 建筑垃圾再生材料经验蠕变计算方法 | 第106-109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109-110页 |
结论与建议 | 第110-111页 |
参考文献 | 第111-11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15-116页 |
致谢 | 第11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