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2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1-14页 |
1.1.1 依托课题 | 第11页 |
1.1.2 研究背景 | 第11-13页 |
1.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3-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9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9-20页 |
1.4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20-22页 |
第二章 数据的采集与分析 | 第22-32页 |
2.1 IHSDM立交事故预测模型结构分析 | 第22-23页 |
2.2 数据的来源 | 第23-25页 |
2.3 数据的分析与处理 | 第25-28页 |
2.3.1 数据挖掘的目的 | 第25页 |
2.3.2 数据挖掘的主要功能 | 第25-28页 |
2.4 线形识别软件的开发与应用 | 第28-31页 |
2.4.1 线形识别软件的开发 | 第28-30页 |
2.4.2 线形识别软件的应用 | 第30-31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三章 互通式立交区域行车安全性影响因素分析 | 第32-56页 |
3.1 模型变量的分类 | 第32-34页 |
3.2 立交主线区域单因素分析 | 第34-40页 |
3.3 立交匝道区域单因素分析 | 第40-46页 |
3.4 立交集散车道区域单因素分析 | 第46-48页 |
3.5 基于正交实验的多因素显著性分析 | 第48-54页 |
3.5.1 正交试验法介绍 | 第48-50页 |
3.5.2 影响因素正交试验 | 第50-54页 |
3.6 理想线形条件的界定 | 第54-55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四章 基于IHSDM的事故预测模型建立与参数标定 | 第56-74页 |
4.1 基础事故预测模型的构建SPF | 第56-62页 |
4.1.1 主线基础事故预测模型的构建 | 第56-58页 |
4.1.2 匝道基础事故预测模型的构建 | 第58-60页 |
4.1.3 集散车道基础事故预测模型的构建 | 第60-62页 |
4.2 主线事故预测修正系数CMF | 第62-66页 |
4.2.1 主线平曲线半径修正系数 | 第62-64页 |
4.2.2 主线平曲线转角变化率修正系数 | 第64-65页 |
4.2.3 主线大货车流量修正系数 | 第65-66页 |
4.3 匝道事故预测修正系数CMF | 第66-69页 |
4.3.1 匝道平曲线半径修正系数 | 第66-67页 |
4.3.2 匝道平曲线半径转角变化率修正系数 | 第67-68页 |
4.3.3 匝道纵坡坡度修正系数 | 第68-69页 |
4.4 集散车道事故预测修正系数CMF | 第69-73页 |
4.4.1 集散车道平曲线半径修正系数 | 第69-71页 |
4.4.2 集散车道平曲线转角变化率修正系数 | 第71-72页 |
4.4.3 集散车道纵坡坡度修正系数 | 第72-73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第五章 事故预测模型的检验及修正 | 第74-88页 |
5.1 事故预测模型的检验 | 第74-79页 |
5.1.1 事故预测模型的汇总 | 第74-75页 |
5.1.2 事故预测模型的显著性检验 | 第75-79页 |
5.2 事故预测模型的标定与应用 | 第79-84页 |
5.2.1 标定流程 | 第79-81页 |
5.2.2 标定后模型的应用及验证 | 第81-84页 |
5.3 模型的推广预测结果分析 | 第84-86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86-88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88-91页 |
主要研究结论 | 第88-89页 |
主要创新点 | 第89-90页 |
建议与展望 | 第90-91页 |
参考文献 | 第91-9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97-98页 |
致谢 | 第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