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经济作物论文--油料作物论文--油菜籽(芸薹)论文

甘蓝型油菜开花调控因子BnaA3.FRI的功能分析和基于染色体代换系的花期QTL定位

摘要第7-10页
abstract第10-12页
缩略词表第13-14页
第一章 文献总述第14-28页
    1.1 植物数量性状研究第14-16页
        1.1.1 数量性状与数量性状位点(QTL)第14-15页
        1.1.2 QTL定位第15-16页
    1.2 模式植物拟南芥的开花调控网络研究第16-21页
        1.2.1 光周期途径第16-17页
        1.2.2 春化途径第17-18页
        1.2.3 自主开花途径第18页
        1.2.4 赤霉素途径第18-19页
        1.2.5 环境温度第19-20页
        1.2.6 衰老途径第20-21页
    1.3 芸薹属作物开花期QTL的研究第21-24页
        1.3.1 芸薹属作物开花期QTL第21-22页
        1.3.2 芸薹属作物的开花基因研究第22-24页
    1.4 开花调控因子FRI基因的研究进展第24-26页
        1.4.1 FRI基因调控开花的分子机理第24-25页
        1.4.2 拟南芥FRI基因的研究进展第25-26页
        1.4.3 芸薹属作物FRI基因的研究进展第26页
    1.5 本研究的基础、内容与意义第26-28页
第二章 甘蓝型油菜开花调控因子BnaA3.FRI的功能分析第28-56页
    2.1 前言第28-29页
    2.2 材料与方法第29-34页
        2.2.1 实验材料第29页
        2.2.2 核酸提取第29-30页
        2.2.3 BnaFRIs变异分析第30-31页
        2.2.4 BnaA3.FRI核心启动子分析第31页
        2.2.5 BnaA3.FRI表达分析第31-32页
        2.2.6 BnaA3.FRI蛋白的亚细胞定位第32页
        2.2.7 BnaA3.FRI的功能分析第32-34页
        2.2.8 Bna.FRI系统进化分析第34页
    2.3 结果第34-52页
        2.3.1 BnaFRI的变异分析第34-38页
        2.3.2 BnaA3.FRI单倍型及其与油菜生态型和开花期相关性分析第38-43页
        2.3.3 BnaA3.FRI的表达和亚细胞定位分析第43-45页
        2.3.4 BnaA3.FRI功能分析第45-48页
        2.3.5 BnaA3.FRI系统进化分析第48-52页
    2.4 讨论第52-56页
        2.4.1 BnaFRI基因的遗传变异及其进化研究第52-54页
        2.4.2 BnaA3.FRI调控开花的分子机理第54-55页
        2.4.3 本研究结果的潜在应用第55-56页
第三章 基于甘蓝型油菜染色体片段代换系的花期QTL定位第56-74页
    3.1 前言第56-57页
    3.2 材料与方法第57-61页
        3.2.1 染色体片段代换系来源第57-58页
        3.2.2 群体材料第58页
        3.2.3 田间种植和表型鉴定第58页
        3.2.4 基因型分析和遗传连锁图谱构建第58-60页
        3.2.5 QTL初步定位第60页
        3.2.6 QTL精细定位第60-61页
        3.2.7 候选基因预测第61页
    3.3 结果第61-71页
        3.3.1 亲本和QTL定位群体的开花期遗传变异第61-62页
        3.3.2 NZ-A2染色体片段代换系开花QTL定位第62-65页
        3.3.3 NZ-A2染色体片段代换系开花QTL精细定位第65-71页
    3.4 讨论第71-74页
        3.4.1 开花期的遗传机理第71-72页
        3.4.2 甘蓝型油菜A2连锁群开花QTL研究第72-73页
        3.4.3 本研究结果在油菜育种中的应用第73-74页
参考文献第74-93页
附录1 本研究用到的引物及序列第93-95页
附录2 用于BnaA3.FRI等位变异分析的甘蓝型油菜品系第95-96页
附录3 BnaA3.FRI、BnaA10.FRI和BnaC3.FRI多态性位点第96-99页
附录4 开花期QTL定位群体播种信息第99-100页
附录5 作者简介及研究生阶段发表论文第100-101页
致谢第101-103页

论文共10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Population Genetics Structure of Bactrocera Minax (Diptera: Tephritidae) and Role of Culturable Symbiotic Bacteria on Its Fitness
下一篇:玉米行粒数主效QTL KERNEL NUMBER PER ROW6(KNR6)的克隆与功能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