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8页 |
abstract | 第8-11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6-40页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16-23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6-19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9-23页 |
1.2 基本范畴界定与相关文献综述 | 第23-31页 |
1.2.1 网络思政教育及其相关研究 | 第23-27页 |
1.2.2 大数据及其相关研究 | 第27-29页 |
1.2.3 大数据视阈下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相关研究 | 第29-31页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31-34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31-32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32-34页 |
1.4 论文结构、主要内容和拟创新之处 | 第34-40页 |
1.4.1 论文结构与主要内容 | 第34-35页 |
1.4.2 创新之处 | 第35-40页 |
第二章 大数据视阈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思想梳理 | 第40-75页 |
2.1 中国古代思想教育中关于数据研究的思想资源 | 第40-47页 |
2.1.1 “数”到“数量”再到“数据”的认知 | 第40-42页 |
2.1.2 对数据注重运算与发明相关工具的方法实践 | 第42-44页 |
2.1.3 数据研究与人际结合,探究事物之根,彰显哲学智慧 | 第44-47页 |
2.2 西方社会思想教育中关于数据研究的思想资源 | 第47-53页 |
2.2.1 “万物皆数”到“逻辑演绎” | 第47-49页 |
2.2.2 致力算法与探索记“数”系统 | 第49-50页 |
2.2.3 数据研究开启理性认识科学方法论 | 第50页 |
2.2.4 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数据研究方法 | 第50-53页 |
2.3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关于数据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53-75页 |
2.3.1 马克思恩格斯对思想政治教育数据方法论的形成与发展 | 第53-59页 |
2.3.2 列宁对思想政治教育数据思想的继承与创造 | 第59-63页 |
2.3.3 中国共产党人对思想政治教育数据思想的认识与贡献 | 第63-70页 |
2.3.4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关于数据研究的理论意义启示 | 第70-75页 |
第三章 大数据视阈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现实基础 | 第75-99页 |
3.1 高校传统网络思政教育发展的状况及特点 | 第75-80页 |
3.1.1 高校传统网络思政教育发展的历史沿革及特点 | 第75-78页 |
3.1.2 高校传统网络思政教育发展的主要制约 | 第78-80页 |
3.2 大数据视阈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变革及特征 | 第80-86页 |
3.2.1 大数据视阈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 | 第80-81页 |
3.2.2 大数据视阈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变革 | 第81-83页 |
3.2.3 大数据视阈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 | 第83-86页 |
3.3 大数据视阈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机遇与挑战 | 第86-99页 |
3.3.1 大数据背景下的高校网络思政教育面临的时代机遇 | 第86-92页 |
3.3.2 大数据背景下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主要挑战 | 第92-99页 |
第四章 大数据视阈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系统构建思路 | 第99-116页 |
4.1 构建大数据视阈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系统的基本设想 | 第99-110页 |
4.1.1 基本思路和主要目标 | 第99-104页 |
4.1.2 基本原则 | 第104-110页 |
4.2 大数据视阈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系统的构成要素 | 第110-112页 |
4.2.1 理念 | 第110-111页 |
4.2.2 机制 | 第111页 |
4.2.3 路径 | 第111-112页 |
4.2.4 载体 | 第112页 |
4.3 大数据视阈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 第112-116页 |
4.3.1 大数据视阈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系统的结构 | 第112-114页 |
4.3.2 大数据视阈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系统的功能 | 第114-116页 |
第五章 大数据视阈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创新 | 第116-129页 |
5.1 树立全域育人理念 | 第116-121页 |
5.1.1 实现网络空间与现实空间思政教育的有机结合 | 第116-119页 |
5.1.2 实现数据支撑与“享、碰、推、嵌”的有机结合 | 第119-120页 |
5.1.3 实现“资源整合”和“部门循环”的有机结合 | 第120-121页 |
5.2 树立聚焦与再现的价值理念 | 第121-125页 |
5.2.1 实现“让数据多跑腿”与“让育人少弯路”的结合 | 第121-123页 |
5.2.2 实现核心引导、管理少数、服务多数的有机结合 | 第123-124页 |
5.2.3 实现数据可视化叙事与育人过程再造的结合 | 第124-125页 |
5.3 树立定制化与定量化交融的理念 | 第125-129页 |
5.3.1 实现数据对接和数据量化有机结合 | 第125-126页 |
5.3.2 实现从工业化课堂教育到个性化定制教育的转变 | 第126-128页 |
5.3.3 实现从定性化教育经验积累到定量化教育引导 | 第128-129页 |
第六章 大数据视阈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创新 | 第129-190页 |
6.1 大数据视阈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路径依赖”突破 | 第129-151页 |
6.1.1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思维突破 | 第130-136页 |
6.1.2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制度优化 | 第136-139页 |
6.1.3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动态自适应 | 第139-151页 |
6.2 大数据视阈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实施路径创新 | 第151-190页 |
6.2.1 教育内容的聚类筛选、识别界定及案例实践 | 第151-174页 |
6.2.2 教育资源的动态配置及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与案例分析 | 第174-181页 |
6.2.3 内容实施的协同联动及案例实践 | 第181-190页 |
第七章 大数据视阈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创新 | 第190-207页 |
7.1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大数据平台架构 | 第190-197页 |
7.1.1 搭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大数据载体硬件平台 | 第190-193页 |
7.1.2 搭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载体系统平台 | 第193-194页 |
7.1.3 搭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载体共享平台 | 第194-197页 |
7.2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大数据技术突破 | 第197-203页 |
7.2.1 突破前端采集壁垒,开源高校网络思政数据入口 | 第197-199页 |
7.2.2 突破中端数据分析,延展高校网络思政数据深度 | 第199-202页 |
7.2.3 突破后端产品匮乏,打造高校网络思政数据生态 | 第202-203页 |
7.3 大数据技术与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介的有机连接 | 第203-207页 |
7.3.1 构建“大思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施体系 | 第203-204页 |
7.3.2 创建基于网络行为分析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 | 第204-207页 |
第八章 大数据视阈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机制创新 | 第207-276页 |
8.1 大数据视阈下主体参与节点的激励机制构建 | 第207-244页 |
8.1.1 大数据视阈下主体参与节点的激励机制构建 | 第207-209页 |
8.1.2 基于“兴趣簇”分析的“激励相容”机制 | 第209-236页 |
8.1.3 基于“贡献值”分析的“绩效促进”机制 | 第236-244页 |
8.2 大数据视阈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动态评估反馈机制探索 | 第244-266页 |
8.2.1 大数据视阈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评估模型构建 | 第245-250页 |
8.2.2 大数据视阈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反馈机制 | 第250-266页 |
8.3 大数据视阈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安全保障机制 | 第266-276页 |
8.3.1 构建技术安全保障机制 | 第267-269页 |
8.3.2 完善伦理道德保障机制 | 第269-272页 |
8.3.3 完善个人隐私保护机制 | 第272-276页 |
致谢 | 第276-277页 |
参考文献 | 第277-289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第2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