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1 低质量的城市化及低效率的土地利用 | 第10页 |
1.1.2 生态建设及历史文化保护制约用地空间扩展 | 第10页 |
1.1.3 存量规划背景下城市更新、土地整备的兴起 | 第10-11页 |
1.1.4 城市双修对土地再开发提出更高要求 | 第11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1-12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1-12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2-19页 |
1.3.1 存量土地的相关研究 | 第12-14页 |
1.3.2 土地再开发的相关研究 | 第14-16页 |
1.3.3 土地利用潜力的相关研究 | 第16-19页 |
1.3.4 研究述评 | 第19页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9-22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19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1.4.3 研究方法 | 第20页 |
1.4.4 技术路线 | 第20-22页 |
第二章 土地再开发潜力及相关理论 | 第22-26页 |
2.1 相关理论 | 第22-23页 |
2.1.1 紧凑型城市 | 第22页 |
2.1.2 节约集约用地 | 第22-23页 |
2.1.3 城市更新 | 第23页 |
2.2 再开发土地的构成 | 第23-25页 |
2.3 土地再开发潜力 | 第25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三章 西安市土地利用变化及现状分析 | 第26-42页 |
3.1 研究区域的确定及概况 | 第26-27页 |
3.1.1 研究区域的确定 | 第26页 |
3.1.2 研究区域概况 | 第26-27页 |
3.2 西安市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 第27-34页 |
3.2.1 土地利用规模变化 | 第27-29页 |
3.2.2 土地利用结构变化 | 第29-32页 |
3.2.3 土地利用空间布局变化 | 第32-34页 |
3.3 西安市建设用地现状分析 | 第34-39页 |
3.3.1 建设用地结构 | 第35-36页 |
3.3.2 建设用地强度 | 第36-39页 |
3.4 土地利用特征及原因分析 | 第39-42页 |
第四章 西安市建设用地供需平衡分析 | 第42-48页 |
4.1 建设用地增长规模预测 | 第43-46页 |
4.1.1 一元线性回归模型 | 第43-44页 |
4.1.2 曲线拟合模型 | 第44-45页 |
4.1.3 预测结果分析 | 第45-46页 |
4.2 基于规划目标的存量土地供应规模分析 | 第46-48页 |
第五章 西安市土地再开发潜力分析——以长安区为例 | 第48-56页 |
5.1 长安区作为研究范围的选择依据 | 第48-49页 |
5.2 长安区土地再开发的必要性 | 第49-51页 |
5.2.1 增量土地规模不足以支持城市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需求 | 第49页 |
5.2.2 存量发展是控制外延式增长、保持可持续发展的解决之道 | 第49-50页 |
5.2.3 西安市众多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及旧城更新的需求 | 第50页 |
5.2.4 长安区内部用地功能需要完善 | 第50-51页 |
5.3 长安区土地再开发潜力分析 | 第51-55页 |
5.3.1 再开发潜力研究思路 | 第51-52页 |
5.3.2 潜力测算的具体指标 | 第52-53页 |
5.3.3 潜力分析结果 | 第53-55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六章 城市土地再开发的策略研究 | 第56-60页 |
6.1 明确土地再开发分类指引 | 第56-57页 |
6.1.1 用地功能指引 | 第56-57页 |
6.1.2 用地权属指引 | 第57页 |
6.2 建立动态数据库,跟踪管理再开发土地信息 | 第57-58页 |
6.3 划分再开发用地单元,实现集中、规模开发 | 第58页 |
6.4 通过政策鼓励、用地补偿等方式提高再开发积极性 | 第58-59页 |
6.5 简化申报审批流程,完善制度保障机制 | 第59-60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60-62页 |
结论 | 第60-61页 |
研究不足 | 第61页 |
研究展望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66-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