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1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7页 |
1.2.1 草莓状黄铁矿与其环境指示特征 | 第13-14页 |
1.2.2 黄铁矿的成因模式 | 第14-15页 |
1.2.3 热液沉积中黄铁矿研究现状 | 第15页 |
1.2.4 研究区沉积环境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3 研究思路、方法与内容 | 第17-18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7页 |
1.3.2 主要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18页 |
1.4.1 研究区钻井岩心的研究 | 第18页 |
1.4.2 岩石学、矿物学特征分析 | 第18页 |
1.4.3 研究区黄铁矿的地球化学特征分析 | 第18页 |
1.4.4 草莓状黄铁矿粒径分析 | 第18页 |
1.4.5 黄铁矿赋存岩石的地球化学特征分析 | 第18页 |
1.5 特色和创新点 | 第18-19页 |
1.6 论文完成工作量 | 第19-21页 |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 第21-27页 |
2.1 研究区概况 | 第21-23页 |
2.2 区域构造演化 | 第23-24页 |
2.3 地层概况 | 第24-27页 |
第三章 黄铁矿及其赋存岩石特征 | 第27-51页 |
3.1 沉积构造特征 | 第27-29页 |
3.2 岩石学特征 | 第29-34页 |
3.2.1 白云岩类 | 第30-32页 |
3.2.2 沉凝灰岩 | 第32-34页 |
3.3 黄铁矿特征 | 第34-37页 |
3.3.1 黄铁矿的构造特征 | 第34-37页 |
3.4 黄铁矿形态结构特征分类 | 第37-51页 |
3.4.1 纤柱状黄铁矿 | 第38-43页 |
3.4.2 条柱状黄铁矿 | 第43页 |
3.4.3 胶状黄铁矿 | 第43-44页 |
3.4.4 他形粒状黄铁矿 | 第44-48页 |
3.4.5 草莓状黄铁矿 | 第48-51页 |
第四章 黄铁矿的成因分析 | 第51-63页 |
4.1 黄铁矿微量元素(Co、Ni、As)特征 | 第51-57页 |
4.1.1 黄铁矿Co/Ni比值特征 | 第55-56页 |
4.1.2 黄铁矿中Co-Ni-As元素投点特征 | 第56-57页 |
4.2 Fe、S元素特征 | 第57-59页 |
4.2.1 黄铁矿Fe、S百分含量特征 | 第57页 |
4.2.2 δFe或δS象限分布特征 | 第57-59页 |
4.3 .黄铁矿成因分类 | 第59-60页 |
4.3.1 喷流沉积成因黄铁矿 | 第59-60页 |
4.3.2 沉积黄铁矿 | 第60页 |
4.4 黄铁矿成因总结 | 第60-63页 |
第五章 黄铁矿形成环境指示意义 | 第63-77页 |
5.1 草莓状黄铁矿粒径与环境的关系 | 第63-68页 |
5.1.1 草莓状黄铁矿粒径统计频率分布直方图 | 第65-67页 |
5.1.2 草莓状黄铁矿平均粒径的标准偏差二元图解 | 第67-68页 |
5.2 黄铁矿赋存岩石的地球化学特征辅证 | 第68-75页 |
5.2.1 氧化还原敏感元素分析 | 第68-70页 |
5.2.2 锶同位素地球化学分析 | 第70-72页 |
5.2.3 无机碳氧同位素分析 | 第72-75页 |
5.3 黄铁矿形成环境的总结 | 第75-77页 |
主要结论与认识 | 第77-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85-87页 |
致谢 | 第87-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