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矿床学论文--矿床分类论文--燃料矿床论文--石油、天然气论文

鄂尔多斯盆地东南缘铜川地区长73黑色岩系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一章 前言第9-14页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第9-10页
    1.2 黑色岩系成因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0-11页
        1.2.1 陆源碎屑沉积第10页
        1.2.2 火山碎屑沉积第10-11页
        1.2.3 热水沉积第11页
    1.3 鄂尔多斯盆地长7黑色岩系成因研究进展第11-12页
    1.4 存在问题第12页
    1.5 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第12-13页
        1.5.1 黑色岩系岩性识别方法第12页
        1.5.2 黑色岩系的陆源碎屑岩研究第12页
        1.5.3 黑色岩系的火山碎屑岩研究第12页
        1.5.4 黑色岩系纵向分布特征及沉积环境分析第12-13页
        1.5.5 黑色岩系热液喷流沉积研究第13页
        1.5.6 黑色岩系与油气关系第13页
    1.6 完成工作量第13页
    1.7 创新点第13-14页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第14-20页
    2.1 鄂尔多斯盆地构造单元划分第14-15页
    2.2 晚三叠世内陆拗陷湖盆沉积阶段第15页
    2.3 延长组沉积地层特征第15-17页
        2.3.1 延长组地层划分第15-16页
        2.3.2 延长组长7小层划分第16-17页
    2.4 研究区地质概况第17-20页
        2.4.1 构造特征第17页
        2.4.2 沉积特征第17-20页
第三章 黑色岩系识别方法第20-24页
    3.1 凝灰结构(晶屑、玻屑)常见特征第20页
    3.2 粉-细砂级火山碎屑岩的识别第20-22页
    3.3 尘火山碎屑岩的识别第22-24页
第四章 陆源碎屑沉积特征第24-33页
    4.1 油页岩第24-26页
        4.1.1 物理特征第24页
        4.1.2 显微岩石学特征第24-25页
        4.1.3 油页岩成因分析第25-26页
    4.2 泥岩第26-29页
        4.2.1 物理特征第26-27页
        4.2.2 显微岩石学特征第27-29页
    4.3 粉-细砂岩第29页
        4.3.1 物理特征第29页
        4.3.2 显微岩石学特征第29页
    4.4 铜川地区黑色岩系沉积相特征第29-33页
        4.4.1 长7_3沉积相划分第29页
        4.4.2 长7_3沉积相类型第29-33页
第五章 火山碎屑沉积特征第33-49页
    5.1 凝灰质分类第33-34页
    5.2 铜川地区凝灰质类型及特征第34-47页
        5.2.1 凝灰岩第34-44页
        5.2.2 凝灰质岩和沉凝灰岩第44-47页
    5.3 铜川地区火山碎屑沉积形成机制第47-49页
        5.3.1 风携型第47-48页
        5.3.2 水携型第48-49页
第六章 热液喷流沉积特征第49-54页
    6.1 热液喷流沉积(岩)的分类第49页
    6.2 铜川地区黑色岩系热液喷流沉积证据第49-53页
        6.2.1 热液脉体第49-50页
        6.2.2 特征热液矿物第50-53页
    6.3 铜川地区热液喷流沉积特点第53-54页
第七章 黑色岩系纵向展布特征及沉积背景探讨第54-61页
    7.1 沉积单元及纵向展布特征第55-59页
        7.1.1 沉积单元第55-56页
        7.1.2 纵向展布特征第56-59页
    7.2 沉积背景探讨第59-61页
第八章 黑色岩系与油气的关系第61-68页
    8.1 热液喷流沉积与火山碎屑沉积对“烃源岩”的有效影响第61-64页
        8.1.1 生烃母质类型及特征第61-63页
        8.1.2 黑色岩系生烃母质发育控制因素第63-64页
    8.2 黑色岩系作为油气的储集层第64-67页
        8.2.1 玻屑脫玻化第64-65页
        8.2.2 长石晶屑溶蚀第65页
        8.2.3 尘凝灰岩粘土化第65页
        8.2.4 早期油充注第65页
        8.2.5 泥页岩具有良好疏导体系第65-67页
    8.3 黑色岩系油气富集特征第67-68页
结论与认识第68-69页
参考文献第69-76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第76-77页
致谢第77-78页

论文共7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西泉地区石炭系安山岩、火山角砾岩储集空间特征及成岩演化
下一篇:新疆吉木萨尔凹陷二叠系芦草沟组黄铁矿成因与形成环境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