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10-15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1-12页 |
三、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12-14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第一章 苏南地区乡村社区公共空间营造的理论概述 | 第15-22页 |
第一节 乡村社区的相关概论 | 第15-16页 |
一、乡村的产生 | 第15-16页 |
二、乡村社区的形成和演变 | 第16页 |
第二节 社区公共空间营造的概述 | 第16-20页 |
一、社区公共空间的基本界定 | 第16-18页 |
二、社区营造的概述与内涵 | 第18-19页 |
三、社区营造与社区公共空间的关系 | 第19-20页 |
第三节 苏南地区与吴文化 | 第20-22页 |
一、苏南地区界定 | 第20页 |
二、吴文化 | 第20-22页 |
第二章 乡村公共空间营造的现状调查与案例分析 | 第22-34页 |
第一节 苏南乡村社区空间营造特征与发展趋势 | 第22-25页 |
一、苏南地区乡村社区的发展演变 | 第22-23页 |
二、苏南地区乡村社区营造的特征 | 第23页 |
三、苏南地区乡村社区营造的现状和趋势 | 第23-25页 |
第二节 苏南地区乡村公共空间使用现状与问题 | 第25-28页 |
一、乡村中公共空间的使用现状 | 第25页 |
二、乡村中公共空间的问题体现 | 第25-28页 |
第三节 国内外乡村社区营造设计案例分析 | 第28-34页 |
一、国外案例分析 | 第28-31页 |
二、国内案例分析 | 第31-34页 |
第三章 乡村社区公共空间营造中的场地要素与表达方法 | 第34-52页 |
第一节 乡村社区公共空间的的场地要素 | 第34-41页 |
一、道路交通 | 第35-36页 |
二、建筑构筑 | 第36-37页 |
三、绿化景观 | 第37-39页 |
四、装饰小品 | 第39-41页 |
五、设施景观 | 第41页 |
第二节 乡村社区公共空间营造的综合性表达 | 第41-49页 |
一、“视觉体验”——视觉环境与空间动态表现 | 第41-43页 |
二、“空间场景”——公共空间的知觉交流与尺度表现 | 第43-46页 |
三、“关联体验”——细节符号化的情感归属感 | 第46-47页 |
四、“趣味空间”——乡村社区中的人景互动 | 第47-49页 |
第三节 乡村社区公共空间存在的作用 | 第49-52页 |
一、传统文化再生和乡风文明建设 | 第49-50页 |
二、户外活动增加群体凝聚力 | 第50-51页 |
三、创造多元化和包容性的场所 | 第51-52页 |
第四章 公共空间营造对乡村社区发展的社会影响 | 第52-62页 |
第一节 社区营造下公共空间产生的价值体现 | 第52-55页 |
一、以人为本与感性结合的情感设计 | 第52-53页 |
二、创造社区认同与居民主体性的场所 | 第53-54页 |
三、结合产业拉动经济发展 | 第54-55页 |
第二节 公共空间营造对不同人群的意义 | 第55-57页 |
一、原住民的回忆复兴 | 第55-56页 |
二、新住民的和谐融入 | 第56-57页 |
三、消费者的情感追求 | 第57页 |
第三节 社区营造下乡村公共空间带来的效益影响 | 第57-62页 |
一、社会效益 | 第57-59页 |
二、经济效益 | 第59-60页 |
三、未来教育 | 第60-62页 |
第五章 实践案例——北联村的社区公共空间营造概念设计 | 第62-81页 |
第一节 北联村现状分析 | 第62-67页 |
一、区位分析与历史发展 | 第62-63页 |
二、地域特色与民俗文化 | 第63-66页 |
三、产业发展 | 第66-67页 |
第二节 北联村现存问题分析 | 第67-70页 |
一、城市化渗透严重、人口比例失调 | 第67-68页 |
二、统一规划后缺乏地域特色 | 第68页 |
三、空间分布无序、公共设施匮乏 | 第68-69页 |
四、乡村旅游产业单一性、同质化 | 第69-70页 |
第三节 北联村设计范围与节点设计 | 第70-79页 |
一、设计基地条件 | 第70-71页 |
二、总体概念规划 | 第71-72页 |
三、主要空间节点设计 | 第72-79页 |
第四节 营造策略与设计方法 | 第79-81页 |
一、功能性与审美性的空间设计 | 第79页 |
二、公共空间与社会关系的双维重构 | 第79-80页 |
三、从绿色设计到可持续设计的保护与更新 | 第80-81页 |
结论 | 第81-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5页 |
研究生期间参与的项目及科研论文 | 第85-86页 |
表录 | 第86-87页 |
图录 | 第87-91页 |
致谢 | 第91-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