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园林规划与建设论文--各种类型园林论文

新中式的带状滨水公园景观设计研究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25页
    1.1 研究背景第11页
    1.2 研究界定第11-12页
        1.2.1 新中式景观第11-12页
        1.2.2 带状滨水公园第12页
    1.3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第12-13页
        1.3.1 研究目的第12-13页
        1.3.2 研究意义第13页
    1.4 国内外研究概况第13-22页
        1.4.1 国内研究概况第13-19页
        1.4.2 国外研究概况第19-22页
    1.5 研究内容第22页
    1.6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第22-23页
        1.6.1 研究方法第22-23页
        1.6.2 技术路线图第23页
    1.7 本章小结第23-25页
第二章 新中式景观的演进历程和特点梳理第25-45页
    2.1 新中式景观演进历程的划分第25-40页
        2.1.1 中国近代园林时期——新中式景观的萌芽期(1911——1949年)第26-29页
        2.1.2 中国现代园林时期——新中式景观的艰难探索期(1949——1978年)第29-34页
        2.1.3 中国现代园林——新中式景观的缓慢发展期(1978年—20世纪末)第34-35页
        2.1.4 中国现代园林——新中式景观的快速发展期(21世纪以后)第35-40页
    2.2 现阶段新中式景观的特征第40-42页
        2.2.1 相地选址第40-41页
        2.2.2 空间营造第41页
        2.2.3 色彩选择第41页
        2.2.4 符号提炼第41-42页
        2.2.5 植物营造第42页
        2.2.6 新技术材料第42页
    2.3 本章小结第42-45页
第三章 新中式的带状滨水公园景观设计理论研究第45-57页
    3.1 新中式的带状滨水公园景观设计相关理论基础第45-48页
        3.1.1 “新”的带状滨水公园景观设计理论基础第45-47页
        3.1.2 “中式”的带状滨水公园景观理论基础第47-48页
    3.2 新中式的带状滨水公园景观设计原则第48-49页
        3.2.1 多学科支持原则第48页
        3.2.2 亲水性原则第48页
        3.2.3 整体性原则第48-49页
        3.2.4 延续性原则第49页
        3.2.5 安全性原则第49页
    3.3 新中式的带状滨水公园景观设计理念第49-50页
        3.3.1 巧立主题第49页
        3.3.2 因地制宜第49-50页
        3.3.3 精于体宜第50页
        3.3.4 宛自天开第50页
    3.4 新中式的带状滨水公园景观设计手法第50-55页
        3.4.1 地形设计第50页
        3.4.2 水体设计第50-53页
        3.4.3 建筑小品第53页
        3.4.4 植物配置第53-55页
    3.5 本章小结第55-57页
第四章 实践应用——以商水县城北带状滨水公园为例第57-79页
    4.1 项目概况第57-64页
        4.1.1 相关资料的搜集第57-59页
        4.1.2 现场勘查第59-60页
        4.1.3 现场问卷调查及数据分析第60-64页
    4.2 设计理念的整合第64-65页
        4.2.1 功能定位第64页
        4.2.2 巧立主题第64-65页
    4.3 设计方案的生成第65-77页
        4.3.1 西部片区——“梧桐栖凤”第70-72页
        4.3.2 中部片区——“殷渡秋游”第72-76页
        4.3.3 东部片区——“乌沟夜月”第76-77页
    4.4 本章小结第77-79页
第五章 结论第79-81页
致谢第81-83页
参考文献第83-87页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第87-89页
附录B: 图片索引第89-91页
附录C: 周口市商水县滨水公园调查问卷第91-97页
附录D: 周口市商水县带状滨水公园植物配置表第97-104页

论文共10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清代疫灾流行的环境机理研究
下一篇:苏南地区乡村社区公共空间营造设计研究--以苏州市吴江同里镇北联村设计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