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4-7页 | 
| Abstract | 第7-13页 | 
| 导言:色彩调和论研究历程 | 第16-26页 | 
| 0.1 选题意义 | 第16-17页 | 
| 0.2 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 0.3 论文准备工作 | 第19-21页 | 
| 0.4 论文研究框架 | 第21-26页 | 
| 第一章 色彩调和论概述 | 第26-42页 | 
| 1.1 色彩调和论产生与发展的时代背景 | 第26-31页 | 
| 1.2 色彩调和论相关文化问题 | 第31-38页 | 
| 1.3 作为审美目标和行为准则的色彩调和论 | 第38-42页 | 
| 第二章 关于色彩调和论的论争 | 第42-59页 | 
| 2.1 假说与推论 | 第42-43页 | 
| 2.2 调和女神哈耳摩尼亚 | 第43-46页 | 
| 2.3 色彩调和与音乐 | 第46-50页 | 
| 2.4 西方古典色彩调和论的研究历程 | 第50-53页 | 
| 2.5 近现代西方色彩调和论研究的两条线索 | 第53-59页 | 
| 第三章 色彩调和的定性分析法 | 第59-75页 | 
| 3.1 来自于歌德的定性分析的色彩综合性研究 | 第59-63页 | 
| 3.2 色彩调和体系化定性分类—谢弗勒尔的色彩调和论 | 第63-68页 | 
| 3.3 色彩调和之秩序原理 | 第68-71页 | 
| 3.4 关于色彩体系(Color-Order System) | 第71-75页 | 
| 第四章 色彩调和的定量分析法 | 第75-115页 | 
| 4.1 调和等于秩序的定量分析法—奥斯特瓦尔德的色彩调和论 | 第75-81页 | 
| 4.2 奥斯特瓦尔德信奉者的秩序原理 | 第81-86页 | 
| 4.3 平衡原理——定量分析与蒙塞尔色彩调和论 | 第86-94页 | 
| 4.4 秩序原理与定量分析的局限性 | 第94-99页 | 
| 4.5 关于色相配色的明晰性 | 第99-102页 | 
| 4.6 定量分析的极端产物——不调和的原因是“暧昧” | 第102-106页 | 
| 4.7 通过定量分析的数字公式寻求色彩调和 | 第106-110页 | 
| 4.8 反驳和批评定量分析局限性——色彩调和论过于单纯化问题 | 第110-115页 | 
| 第五章 艺术与科学的结合 | 第115-135页 | 
| 5.1 暧昧性——定性与定量分析的统一互补 | 第115-119页 | 
| 5.2 色彩调和的艺术与科学——色彩学(Chromatologe) | 第119-127页 | 
| 5.3 从配色用语看艺术与科学的结合 | 第127-135页 | 
| 第六章 建立在自然观基础上的日本的色彩调和论研究——共通要素原理与熟悉原理 | 第135-165页 | 
| 6.1 来源于自然观察的共通要素原理 | 第136-140页 | 
| 6.2 熟悉原理与自然观察 | 第140-144页 | 
| 6.3 来自于自然的明暗关系——路德的明度比较一览表 | 第144-150页 | 
| 6.4 色彩的自然连接调和法 | 第150-153页 | 
| 6.5 自然连接形成的色彩体系一日本 PCCS 色彩体系的形成 | 第153-165页 | 
| 第七章 色彩调和论研究的未来展望 | 第165-192页 | 
| 7.1 色彩调和论研究现状与趋势 | 第165-172页 | 
| 7.2 现代中国色彩调和论研究现状——CNCS 色彩体系 | 第172-176页 | 
| 7.3 中国色彩调和论及应用体系研究未来展望 | 第176-179页 | 
| 7.4 色彩调和观念的时代变迁 | 第179-192页 | 
| 第八章 结论性思考 | 第192-197页 | 
| 参考文献 | 第197-202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202-203页 | 
| 结束语 | 第203-208页 | 
| 致谢 | 第208-21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