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引言 | 第9-10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0-27页 |
·前言 | 第10页 |
·球形二氧化硅常用制备方法 | 第10-17页 |
·溶胶凝胶法 | 第10-14页 |
·聚合诱导胶体团聚法 | 第14-16页 |
·气相法 | 第16-17页 |
·二氧化硅微球的应用 | 第17-18页 |
·作为模板剂使用 | 第17页 |
·催化 | 第17页 |
·均一孔径重油转化模型催化剂 | 第17-18页 |
·用于HPLC色谱柱的填料 | 第18页 |
·在复合粒子方面的应用 | 第18页 |
·醛尿体系合成二氧化硅微球机理 | 第18-21页 |
·环氧丙烷 | 第21-24页 |
·环氧丙烷概述 | 第21-22页 |
·环氧丙烷的传统生产工艺及生产现状 | 第22页 |
·钛硅沸石催化剂 | 第22-24页 |
·环氧丙烷生产新技术的市场与效益 | 第24页 |
·流化床反应器与固定床反应器的比较 | 第24-25页 |
·固定床反应器 | 第25页 |
·流化床反应器 | 第25页 |
·选题依据 | 第25-27页 |
2 实验方法 | 第27-33页 |
·实验原料 | 第27页 |
·实验方法 | 第27-29页 |
·二氧化硅微球的合成 | 第27-28页 |
·二氧化硅微球合成方法的改进 | 第28页 |
·二氧化硅微球的合成与TS-1分子筛的原位负载 | 第28-29页 |
·二氧化硅微球及其负载钛硅沸石的表征 | 第29页 |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 第29页 |
·X射线粉末衍射分析(XRD) | 第29页 |
·氮气吸附 | 第29页 |
·紫外-可见光谱(UV-VIS) | 第29页 |
·红外光谱 | 第29页 |
·刻度显微镜 | 第29页 |
·丙烯环氧化 | 第29-33页 |
·等离子体气固相丙烯环氧化 | 第29-31页 |
·液固相丙烯环氧化 | 第31-33页 |
3 二氧化硅微球的合成过程中影响因素的初步研究 | 第33-41页 |
·引言 | 第33页 |
·合成温度对合成二氧化硅微球的影响 | 第33-34页 |
·溶液pH值对合成二氧化硅微球的影响 | 第34-35页 |
·硅溶胶稀释倍数对合成二氧化硅微球的影响 | 第35-36页 |
·不同醛尿比对合成二氧化硅微球的影响 | 第36-37页 |
·反应时间对合成二氧化硅微球的影响 | 第37-38页 |
·不同硅尿比对合成二氧化硅微球的影响 | 第38-39页 |
·用不同酸调节pH值对合成二氧化硅空心球的影响 | 第39页 |
·本章小结 | 第39-41页 |
4 成球均匀度和粒度大小的调变 | 第41-47页 |
·引言 | 第41页 |
·在反应体系中加入表面活性剂 | 第41-44页 |
·加入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 | 第41-43页 |
·加入吐温-80和司盘-20 | 第43-44页 |
·以已合成出的二氧化硅微球为晶种 | 第44-45页 |
·添加一定量体积的乙醇 | 第45页 |
·在反应体系中加入金属阳离子 | 第45-46页 |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5 PICA法原位负载TS-1的研究 | 第47-57页 |
·引言 | 第47-48页 |
·原位负载微米TS-1的研究 | 第48-49页 |
·原位负载纳米TS-1的研究 | 第49-51页 |
·硅球成核之前负载 | 第49-50页 |
·硅球成核之后负载 | 第50-51页 |
·二氧化硅微球表征说明 | 第51-53页 |
·用PICA法原位负载的TS-1微球催化剂的丙烯环氧化反应性能 | 第53-56页 |
·等离子体丙烯气固相环氧化反应 | 第53-54页 |
·液固相丙烯环氧化反应 | 第54-56页 |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结论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63-64页 |
致谢 | 第64-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