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机械、仪表工业论文--机械零件及传动装置论文--其他机械元件论文

唇形密封圈密封性能评估及优化技术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17页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0页
    1.2 橡胶密封产品简介第10-12页
        1.2.1 橡胶密封产品分类第11页
        1.2.2 密封常用橡胶材料第11-12页
    1.3 橡胶密封系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2-14页
        1.3.1 密封产品设计技术研究现状第12-13页
        1.3.2 密封系统性能评估技术研究现状第13-14页
    1.4 存在的主要问题第14页
    1.5 本文研究内容第14-16页
    1.6 本章小结第16-17页
第二章 密封圈橡胶材料特性研究第17-25页
    2.1 引言第17页
    2.2 橡胶材料本构模型第17-21页
        2.2.1 橡胶材料本构关系基本理论第17-18页
        2.2.2 基于拉伸实验验证M-R本构模型的有效性第18-21页
    2.3 基于橡胶材料硬度数据的本构模型参数计算方法第21-24页
        2.3.1 橡胶材料硬度测量实验第21-22页
        2.3.2 实验结果与分析第22页
        2.3.3 基于硬度数据的本构模型参数计算方法第22页
        2.3.4 基于硬度数据的材料拉伸过程仿真第22-24页
    2.4 本章小结第24-25页
第三章 唇型密封圈安装过程有限元建模与仿真第25-40页
    3.1 引言第25页
    3.2 唇形橡胶密封圈结构简介第25-26页
    3.3 唇形密封圈装配过程有限元建模与分析第26-32页
        3.3.1 唇形密封圈装配过程有限元建模第26-30页
        3.3.2 密封圈装配过程网格无关性分析第30页
        3.3.3 密封圈装配过程有限元分析第30-32页
    3.4 密封圈压装过程建模与仿真第32-34页
    3.5 密封圈装配与压装过程实验研究第34-36页
        3.5.1 唇形密封圈旋转力矩测试实验第34-35页
        3.5.2 唇形密封圈压装过程实验第35-36页
        3.5.3 装配与压装仿真模型有效性分析第36页
    3.6 唇形密封圈温度场的建模与分析第36-39页
        3.6.1 热传导分析有限元建模第36-38页
        3.6.2 唇形密封圈温度场仿真与分析第38页
        3.6.3 润滑油温度对唇口最高温度的影响规律第38-39页
    3.7 本章小结第39-40页
第四章 唇形密封圈静密封性能分析与结构优化第40-57页
    4.1 引言第40页
    4.2 关键结构参数对静密封性能的影响规律研究第40-46页
        4.2.1 产品静密封性能参数及主要结构参数第40-41页
        4.2.2 过盈量对密封性能的影响规律研究第41-42页
        4.2.3 唇前角对密封性能的影响规律研究第42-43页
        4.2.4 唇口圆角对密封性能的影响规律研究第43-44页
        4.2.5 腰部厚度对密封性能的影响规律研究第44页
        4.2.6 唇厚对密封性能的影响规律研究第44-45页
        4.2.7 橡胶材料特性对密封性能的影响规律研究第45-46页
    4.3 装配公差对密封性能的影响规律研究第46-48页
        4.3.1 轴向公差对密封性能的影响规律研究第47页
        4.3.2 径向公差对旋转力矩的影响规律研究第47-48页
    4.4 结构参数灵敏度分析第48-52页
        4.4.1 灵敏度基本理论介绍第48-49页
        4.4.2 密封唇口关键参数灵敏度分析第49-52页
    4.5 唇形橡胶密封圈结构优化第52-56页
        4.5.1 密封圈结构尺寸优化第53页
        4.5.2 密封圈结构优化方案第53-55页
        4.5.3 模型优化结果对比分析第55-56页
    4.6 本章小结第56-57页
第五章 唇形橡胶密封圈性能仿真流程自动化技术研究第57-64页
    5.1 引言第57页
    5.2 基于FEMAP的仿真流程定制开发技术第57-58页
    5.3 唇形密封圈装配过程辅助仿真软件开发第58-61页
    5.4 唇形密封圈装配过程快速仿真实例第61-63页
    5.5 本章小结第63-64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64-66页
    6.1 结论第64页
    6.2 展望第64-66页
致谢第66-67页
参考文献第67-71页
附录第71页

论文共7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热压驱动的微型空气取水装置换气特性研究
下一篇:基于波前解算与面型补偿的导引头光学部件装配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