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9-13页 |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9-10页 |
| 1.1.1 课题背景 | 第9-10页 |
|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0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 第2章 EV平均充电功率曲线单位电量化 | 第13-28页 |
| 2.1 引言 | 第13页 |
| 2.2 平均充电功率曲线单位电量化 | 第13-25页 |
| 2.2.1 住宅区域 | 第13-17页 |
| 2.2.2 公共区域 | 第17-25页 |
| 2.3 背景负荷曲线 | 第25-27页 |
| 2.3.1 北京市冬夏负荷 | 第25-26页 |
| 2.3.2 实测某小区负荷 | 第26-27页 |
| 2.4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 第3章 EV充电对电力系统负荷曲线的影响 | 第28-51页 |
| 3.1 引言 | 第28页 |
| 3.2 EV规模对充电负荷的影响 | 第28-30页 |
| 3.3 模型描述 | 第30-31页 |
| 3.4 无序充电对负荷曲线的影响 | 第31-35页 |
| 3.4.1 基本情景 | 第31-32页 |
| 3.4.2 住宅区域与公共区域电量比例变化 | 第32-34页 |
| 3.4.3 公共区域常规充电与快速充电电量比例变化 | 第34-35页 |
| 3.5 分时充电对负荷曲线的影响 | 第35-40页 |
| 3.5.1 基本情景 | 第35-37页 |
| 3.5.2 住宅区域与公共区域电量比例变化 | 第37-39页 |
| 3.5.3 公共区域常规充电与快速充电电量比例变化 | 第39-40页 |
| 3.6 理想谷期充电对负荷曲线的影响 | 第40-45页 |
| 3.6.1 基本情景 | 第40-41页 |
| 3.6.2 住宅区域与公共区域电量比例变化 | 第41-43页 |
| 3.6.3 公共区域常规充电与快速充电电量比例变化 | 第43-45页 |
| 3.7 复合充电对负荷曲线的影响 | 第45-49页 |
| 3.7.1 基本情景 | 第45-46页 |
| 3.7.2 住宅区域与公共区域电量比例变化 | 第46-47页 |
| 3.7.3 住宅区域无序充电与理想谷期充电电量比例变化 | 第47-49页 |
| 3.8 本章小结 | 第49-51页 |
| 第4章 大规模电动汽车有序充电效益研究 | 第51-60页 |
| 4.1 引言 | 第51页 |
| 4.2 随机生产模拟原理与算法 | 第51-54页 |
| 4.3 等效电量函数法指标 | 第54-55页 |
| 4.4 算例分析 | 第55-59页 |
| 4.5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0-62页 |
| 5.1 研究工作总结 | 第60-61页 |
| 5.2 不足与展望 | 第61-62页 |
| 参考文献 | 第62-66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66-67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 第67-68页 |
| 致谢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