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7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 第10-15页 |
1.2.1 压型钢板-混凝土组合板刚度 | 第10-12页 |
1.2.2 压型钢板-混凝土组合板疲劳性能 | 第12-15页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17页 |
第2章 压型钢板-混凝土组合板受力特性分析 | 第17-33页 |
2.1 引言 | 第17页 |
2.2 连续刚度计算模型 | 第17-19页 |
2.3 非连续刚度计算模型 | 第19-24页 |
2.3.1 挠度与滑移的推导 | 第19-23页 |
2.3.2 内力分量的推导 | 第23-24页 |
2.4 实例计算 | 第24-26页 |
2.4.1 滑移计算 | 第24-25页 |
2.4.2 挠度计算 | 第25-26页 |
2.5 组合板受力特性分析 | 第26-32页 |
2.5.1 界面抗剪刚度对组合板抗弯刚度的影响 | 第26-29页 |
2.5.2 粘结滑移的产生机理 | 第29-30页 |
2.5.3 内力重分布与受力特性 | 第30-32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3章 压型钢板-混凝土组合桥面板疲劳设计方法研究 | 第33-46页 |
3.1 引言 | 第33页 |
3.2 疲劳基本理论 | 第33-36页 |
3.2.1 疲劳破坏及其特征 | 第33-34页 |
3.2.2 疲劳应力、疲劳强度和疲劳极限 | 第34页 |
3.2.3 疲劳荷载谱与应力谱 | 第34-35页 |
3.2.4 循环计数方法 | 第35-36页 |
3.2.5 等效应力幅 | 第36页 |
3.3 各国抗疲劳设计方法 | 第36-41页 |
3.3.1 美国AASHTO规范 | 第36-38页 |
3.3.2 英国标准BS5400 | 第38-39页 |
3.3.3 欧洲Eurocode规范 | 第39-40页 |
3.3.4 中国JTGD64-2015规范 | 第40-41页 |
3.4 压型钢板-混凝土组合桥面板抗疲劳设计方法 | 第41-45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4章 车辆荷载作用下压型钢板-混凝土组合桥面板疲劳性能分析 | 第46-59页 |
4.1 引言 | 第46页 |
4.2 实桥概况 | 第46-47页 |
4.3 有限元计算模型的建立 | 第47-51页 |
4.3.1 单元选择与相互作用的设置 | 第47-50页 |
4.3.2 标准疲劳车的选取 | 第50页 |
4.3.3 疲劳关注点与疲劳车加载位置的选取 | 第50-51页 |
4.4 压型钢板-混凝土组合桥面板疲劳性能分析 | 第51-58页 |
4.4.1 压型钢板-混凝土组合桥面板板端剪应力历程 | 第51-53页 |
4.4.2 标准疲劳车的不同对剪应力的影响 | 第53-55页 |
4.4.3 等效剪应力幅值的计算与疲劳性能评估 | 第55-58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5章 压型钢板-混凝土组合桥面板疲劳性能参数研究 | 第59-71页 |
5.1 引言 | 第59页 |
5.2 参数分析 | 第59-69页 |
5.2.1 压型钢板厚度的影响 | 第60-63页 |
5.2.2 压型钢板截面几何形状 | 第63-65页 |
5.2.3 混凝土强度等级 | 第65-67页 |
5.2.4 混凝土板厚度 | 第67-69页 |
5.3 改善压型钢板-混凝土组合桥面板疲劳性能的措施 | 第69-70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结论 | 第71-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9页 |
致谢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