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科学技术民主化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7-8页 |
| Abstract | 第8-9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7页 |
| 一、问题的提出及选题意义 | 第10-11页 |
| 二、文献综述与评论 | 第11-14页 |
| (一)科学技术民主化研究的基础文献 | 第11-12页 |
| (二)科学技术民主化核心研究文献 | 第12-13页 |
| (三)科学技术民主化拓展研究文献 | 第13-14页 |
| 三、研究视角和方法 | 第14-15页 |
| 四、研究特色与创新之处 | 第15页 |
| 本章注释 | 第15-17页 |
| 第二章 当代科学技术民主化的兴起背景 | 第17-24页 |
| 一、科学技术民主化产生的理论背景 | 第17-19页 |
| (一)后常规科学的兴起 | 第17-18页 |
| (二)“专家治国论”的破产 | 第18-19页 |
| (三)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融合 | 第19页 |
| 二、社会运动拉开了科学技术民主化的帷幕 | 第19-20页 |
| (一)和平运动 | 第19-20页 |
| (二)环境运动 | 第20页 |
| (三)人权运动 | 第20页 |
| 三、网络媒体推动科学技术民主化的进程 | 第20-22页 |
| (一)为公众提供科技情景视窗 | 第21页 |
| (二)为公众提供科技讨论平台 | 第21页 |
| (三)为公众提供科技对话机制 | 第21-22页 |
| 本章小结 | 第22页 |
| 注释 | 第22-24页 |
| 第三章 当代科学技术民主化的阶段分析 | 第24-31页 |
| 一、科学技术民主化萌芽阶段 | 第24-25页 |
| (一)对科学技术的人文批判 | 第24页 |
| (二)对科学技术的生态批判 | 第24-25页 |
| (三)对科学技术的社会批判 | 第25页 |
| 二、科学技术民主化形成阶段 | 第25-27页 |
| (一)对科学家和政府信任的缺失 | 第26页 |
| (二)科学技术的公众参与 | 第26-27页 |
| 三、科学技术民主化发展阶段 | 第27-29页 |
| (一)传统科学技术教育的危机 | 第27-28页 |
| (二)公众科学技术素养的培养 | 第28-29页 |
| 本章小结 | 第29页 |
| 注释 | 第29-31页 |
| 第四章 当代科学技术民主化的多维考察 | 第31-40页 |
| 一、生态视域下的科学技术民主化 | 第31-32页 |
| (一)由精英民主转向大众民主 | 第31-32页 |
| (二)由激进民主转向包容性民主 | 第32页 |
| 二、伦理视域下的科学技术民主化 | 第32-34页 |
| (一)由工具主义转向人文主义 | 第33页 |
| (二)由技治主义转向自由主义 | 第33-34页 |
| 三、文化视域下的科学技术民主化 | 第34-35页 |
| (一)从强势文化走向平权文化 | 第34-35页 |
| (二)从知识科技走向文化科技 | 第35页 |
| 四、新媒体视域下的科学技术民主化 | 第35-37页 |
| (一)由面对面协商转向在线协商 | 第35-36页 |
| (二)由缺失模型转向公众参与模型 | 第36-37页 |
| 本章小结 | 第37页 |
| 注释 | 第37-40页 |
| 第五章 当代科学技术民主化的总体评价 | 第40-47页 |
| 一、当代科学技术民主化的积极作用 | 第40-42页 |
| (一)唤醒科学家的人文良知 | 第40-41页 |
| (二)保证科技事业的健康发展 | 第41页 |
| (三)健全科技运行机制 | 第41-42页 |
| 二、当代科学技术民主化的困境 | 第42-43页 |
| (一)学术话语权的争夺 | 第42页 |
| (二)科学技术权利资本化 | 第42-43页 |
| (三)科学家角色与公民角色冲突 | 第43页 |
| 三、当代科学技术民主化的出路 | 第43-46页 |
| (一)建立全面有效的科技评审机制 | 第43-44页 |
| (二)加强对科技发展的法律监控 | 第44页 |
| (三)增强公众的科技伦理意识 | 第44-45页 |
| (四)构建科技发展的协商主义模式 | 第45-46页 |
| 本章小结 | 第46页 |
| 注释 | 第46-47页 |
| 结论 | 第47-49页 |
| 参考文献 | 第49-54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4-56页 |
| 致谢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