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8页 |
·选题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2-16页 |
·关于产业转移理论的研究 | 第12-13页 |
·关于国际产业转移驱动因素的研究 | 第13-14页 |
·关于国际产业竞争力的理论研究 | 第14页 |
·关于世界造船产业发展研究 | 第14-16页 |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本章小结 | 第17-18页 |
第2章 国际产业转移基础理论 | 第18-27页 |
·国际产业转移概述 | 第18-21页 |
·国际产业转移含义 | 第18-19页 |
·国际产业转移的分类 | 第19-20页 |
·国际产业转移途径 | 第20-21页 |
·国际产业转移的发展 | 第21-24页 |
·国际产业转移的历史沿革 | 第22-23页 |
·国际产业转移的新趋势及特点 | 第23-24页 |
·国际产业转移的动因探析 | 第24-25页 |
·国际产业转移的客观性 | 第24-25页 |
·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观能动力的影响 | 第25页 |
·本章小结 | 第25-27页 |
第3章 世界造船产业转移的含义、特征及动因分析 | 第27-36页 |
·造船产业转移的含义及转移路径 | 第27-28页 |
·造船产业转移的含义 | 第27页 |
·造船产业转移的路径 | 第27-28页 |
·造船产业转移的主要特征 | 第28-31页 |
·从低附加值产业链向高附加值产业链转移的梯度转移 | 第28-29页 |
·造船产业转移具有集聚性 | 第29页 |
·造船产业转移的速度在不断加快 | 第29页 |
·船舶制造转移在先,船舶配套转移在后 | 第29-31页 |
·世界造船产业转移动因 | 第31-34页 |
·国际产业分工的结果 | 第31页 |
·国家资源的比较优势 | 第31页 |
·船舶需求变化的拉动 | 第31-32页 |
·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国家产业政策的推动 | 第32页 |
·金融危机的爆发促成了造船产业的转移 | 第32-33页 |
·韩国部分造船产业被迫转移 | 第33页 |
·韩国政府的引导 | 第33-34页 |
·跨国公司发展推动了船舶产业转移 | 第34页 |
·新船价格的不断下跌和高劳动力成本迫使韩日造船产业向中国转移 | 第34页 |
·本章小结 | 第34-36页 |
第4章 中国造船产业外部环境分析 | 第36-58页 |
·世界造船产业发展特点 | 第36-37页 |
·船舶建造规模与世界船队发展规模 | 第37-44页 |
·船舶建造规模 | 第37-39页 |
·世界船队发展规模与发展趋势 | 第39-44页 |
·世界不同国家造船产业现状及竞争力比较 | 第44-55页 |
·欧洲造船产业 | 第46-48页 |
·日本造船产业 | 第48-50页 |
·韩国造船产业 | 第50-53页 |
·竞争力的比较 | 第53-55页 |
·机遇与挑战分析 | 第55-56页 |
·本章小结 | 第56-58页 |
第5章 中国造船产业内部环境分析 | 第58-72页 |
·中国造船产业概况 | 第58-67页 |
·中国造船产业的现状 | 第58-59页 |
·中国主要造船企业 | 第59-65页 |
·中国船舶建造量分析 | 第65-67页 |
·中国造船产业的优势分析 | 第67-69页 |
·中国造船产业的劣势分析 | 第69-70页 |
·中国造船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 | 第70页 |
·本章小结 | 第70-72页 |
第6章 中国造船产业发展的主要对策建议 | 第72-79页 |
·中国造船产业发展定位的建议 | 第72-74页 |
·确立数字造船理念 | 第72页 |
·生产要素的定位 | 第72-73页 |
·造船技术的定位 | 第73-74页 |
·配套产业的定位 | 第74页 |
·应对世界造船产业转移的对策分析 | 第74-77页 |
·政策及法律完善 | 第75-76页 |
·注重研发及核心竞争力的培育 | 第76页 |
·做好对造船企业的规划和引导 | 第76-77页 |
·本章小结 | 第77-79页 |
结论 | 第79-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4页 |
致谢 | 第84-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