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0-22页 |
1.1 茄子基本生物学信息 | 第10页 |
1.2 植物遗传转化方法 | 第10-13页 |
1.2.1 农杆菌介导法 | 第11页 |
1.2.2 病毒介导法 | 第11页 |
1.2.3 基因枪法 | 第11-12页 |
1.2.4 花粉管通道法 | 第12页 |
1.2.5 化学物质诱导法 | 第12页 |
1.2.6 其他转化方法 | 第12-13页 |
1.3 影响植物遗传转化因素 | 第13-18页 |
1.3.1 影响植物再生因素 | 第13-15页 |
1.3.1.1 外植体基因型 | 第13页 |
1.3.1.2 外植体部位 | 第13-14页 |
1.3.1.3 植物激素 | 第14-15页 |
1.3.1.4 防褐变剂 | 第15页 |
1.3.1.5 外植体放置方式 | 第15页 |
1.3.2 影响植物遗传转化因素 | 第15-18页 |
1.3.2.1 外植体类型与生长状态 | 第15-16页 |
1.3.2.2 农杆菌侵染浓度与时间 | 第16-17页 |
1.3.2.3 农杆菌菌株及载体 | 第17页 |
1.3.2.4 Vir基因活化对转化的影响 | 第17页 |
1.3.2.5 其他因素对转化率的影响 | 第17-18页 |
1.4 茄子遗传转化研究进展 | 第18-19页 |
1.4.1 茄子再生体系研究进展 | 第18页 |
1.4.2 茄子遗传转化体系研究进展 | 第18-19页 |
1.5 GUS染色与转基因植株检测 | 第19-20页 |
1.6 技术路线 | 第20-21页 |
1.7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1-22页 |
第二章 茄子再生体系的建立 | 第22-31页 |
2.1 试验材料 | 第22-23页 |
2.1.1 植物材料 | 第22页 |
2.1.2 仪器设备和试剂 | 第22-23页 |
2.2 试验方法 | 第23-24页 |
2.2.1 无菌苗的获得 | 第23页 |
2.2.2 诱导愈伤组织分化 | 第23页 |
2.2.3 不定芽的诱导 | 第23-24页 |
2.2.4 不定根的诱导 | 第24页 |
2.2.5 驯化移栽 | 第24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24-29页 |
2.3.1 不同浓度NAA、ZT诱导愈伤组织分化比较 | 第24-26页 |
2.3.2 不同生长调节物质对白撮茄芽分化影响 | 第26-27页 |
2.3.3 不同浓度AgNO_3对芽分化影响 | 第27-28页 |
2.3.4 适宜生根培养基的选择 | 第28页 |
2.3.5 不同茄子基因型分化能力的比较 | 第28-29页 |
2.4 讨论与结论 | 第29-31页 |
第三章 茄子遗传转化体系研究 | 第31-46页 |
3.1 试验材料 | 第31-33页 |
3.1.1 植物材料 | 第31页 |
3.1.2 菌株和质粒料 | 第31-32页 |
3.1.3 基本培养基 | 第32页 |
3.1.4 仪器和设备 | 第32-33页 |
3.2 试验方法 | 第33-39页 |
3.2.1 无菌苗的获得 | 第33页 |
3.2.2 农杆菌的培养 | 第33-36页 |
3.2.3 白撮茄外植体对潮霉素的敏感性试验 | 第36页 |
3.2.4 抑制农杆菌污染抗生素浓度的确定 | 第36页 |
3.2.5 最佳预培养时间的确定 | 第36-37页 |
3.2.6 最佳菌液侵染浓度的筛选 | 第37页 |
3.2.7 最佳菌液侵染时间的筛选 | 第37页 |
3.2.8 GUS基因的组织化学检测 | 第37页 |
3.2.9 转化植株的DNA的提取 | 第37-38页 |
3.2.10转基因苗的PCR检测 | 第38-39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39-44页 |
3.3.1 不同浓度潮霉素对外植体出芽的影响 | 第39-40页 |
3.3.2 适宜抗生素浓度的确定 | 第40-41页 |
3.3.3 最佳预培养时间的筛选 | 第41-42页 |
3.3.4 最佳农杆菌菌液浓度的筛选 | 第42页 |
3.3.5 农杆菌侵染时间对转化率的影响 | 第42-43页 |
3.3.6 GUS染色与PCR检测 | 第43-44页 |
3.4 讨论与结论 | 第44-46页 |
第四章 全文结论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6页 |
附录 | 第56-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专利 | 第58-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