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控制问题研究--以L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失败为例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1 绪论 | 第13-18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3-14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4-15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4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5-18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5-17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2 文献综述与相关理论 | 第18-30页 |
2.1 文献综述 | 第18-23页 |
2.1.1 国外研究文献 | 第18-20页 |
2.1.2 国内研究文献 | 第20-23页 |
2.1.3 国内外研究文献评述 | 第23页 |
2.2 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基础理论 | 第23-27页 |
2.2.1 审计质量的涵义 | 第23-24页 |
2.2.2 审计质量的特征 | 第24-26页 |
2.2.3 审计质量控制的涵义 | 第26页 |
2.2.4 审计质量控制的作用 | 第26-27页 |
2.3 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控制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27-30页 |
2.3.1 委托代理理论 | 第27-28页 |
2.3.2 信息不对称理论 | 第28-29页 |
2.3.3 利益相关者理论 | 第29-30页 |
3 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控制理论分析 | 第30-37页 |
3.1 会计师事务所执业质量检查情况 | 第30-32页 |
3.1.1 中注协检查结果 | 第30-31页 |
3.1.2 证监会处罚公告 | 第31-32页 |
3.2 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控制的影响因素 | 第32-34页 |
3.2.1 外部因素 | 第32页 |
3.2.2 内部因素 | 第32-34页 |
3.3 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控制常用措施 | 第34-35页 |
3.3.1 制定明确的业务监督和考核程序 | 第34页 |
3.3.2 建立审计证据和审计工作底稿审查机制 | 第34页 |
3.3.3 对意见分歧的解决 | 第34-35页 |
3.4 国外审计质量控制的借鉴 | 第35-37页 |
3.4.1 设立公众责任委员会 | 第35页 |
3.4.2 对自身品牌和声誉的重视程度高 | 第35页 |
3.4.3 注册会计师承担的法律风险高 | 第35-37页 |
4 L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控制案例分析 | 第37-47页 |
4.1 L会计师事务所介绍 | 第37-39页 |
4.2 L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过程 | 第39-41页 |
4.2.1 承接业务的情况 | 第39页 |
4.2.2 制定审计计划的情况 | 第39-40页 |
4.2.3 执行审计程序的情况 | 第40页 |
4.2.4 编制审计报告的情况 | 第40-41页 |
4.3 L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控制存在的问题 | 第41-45页 |
4.3.1 事务所职业环境欠缺稳定的诚信基础 | 第41页 |
4.3.2 业务保持评价与风险评估不到位 | 第41-42页 |
4.3.3 未制定合理审计计划 | 第42-43页 |
4.3.4 未严格执行审计程序 | 第43-44页 |
4.3.5 审计报告内容不真实 | 第44页 |
4.3.6 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控制缺陷 | 第44-45页 |
4.4 L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控制不当导致的后果 | 第45-47页 |
4.4.1 L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失败 | 第45页 |
4.4.2 L会计师事务所承担法律责任 | 第45页 |
4.4.3 影响L会计师事务所自身声誉 | 第45-46页 |
4.4.4 影响财务报表使用者决策 | 第46-47页 |
5 提高L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控制的策略 | 第47-51页 |
5.1 建立和完善审计质量控制制度 | 第47-48页 |
5.1.1 建立合伙人考核制庋 | 第47页 |
5.1.2 完善事务所注册会计师聘用制度 | 第47-48页 |
5.2 严格按照审计准则执行审计程序 | 第48-49页 |
5.2.1 强化承接业务时的风险意识 | 第48页 |
5.2.2 加强对所审计项目复核过程的监控 | 第48-49页 |
5.2.3 对已完成审计项目进行再评价与反馈 | 第49页 |
5.3 提升注册会计师质量控制能力 | 第49-51页 |
5.3.1 健全事务所质量控制文化 | 第49页 |
5.3.2 落实对员工的专业培训与后续教育 | 第49-51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