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0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1-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3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1.2.1 PS-InSAR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2.2 SBAS-InSAR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3 本文研究内容和结构 | 第17-19页 |
1.4 本章小结 | 第19-20页 |
第二章 INSAR技术 | 第20-31页 |
2.1 INSAR技术的原理 | 第20-22页 |
2.2 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测量原理 | 第22-24页 |
2.3 D-INSAR技术的主要误差 | 第24-27页 |
2.4 D-INSAR技术的制约因素 | 第27-30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三章 PS-INSAR和SBAS-INSAR | 第31-46页 |
3.1 PS-INSAR技术 | 第31-35页 |
3.1.1 基本原理 | 第31-33页 |
3.1.2 PS选点方法 | 第33-34页 |
3.1.3 技术流程 | 第34-35页 |
3.2 SBAS-INSAR技术 | 第35-45页 |
3.2.1 基本原理 | 第35-39页 |
3.2.2 技术流程 | 第39-40页 |
3.2.3 SBAS-InSAR数据处理的主要技术 | 第40-45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四章 大理海东新城地区的地面沉降监测和分析 | 第46-73页 |
4.1 大理海东新城概况 | 第46-47页 |
4.2 实验使用的数据以及软件 | 第47-49页 |
4.2.1 实验数据介绍 | 第47-48页 |
4.2.2 实验软件介绍 | 第48-49页 |
4.3 PS-INSAR技术在大理海东新城沉降监测中的应用 | 第49-53页 |
4.3.1 连接图生成 | 第49-50页 |
4.3.2 干涉工作流 | 第50页 |
4.3.3 PS反演处理 | 第50-52页 |
4.3.4 地理编码 | 第52-53页 |
4.4 SBAS-INSAR技术应用于大理海东新城地面沉降监测 | 第53-68页 |
4.4.1 生成连接图 | 第53-55页 |
4.4.2 干涉工作流 | 第55-65页 |
4.4.3 轨道精炼以及数据重去平 | 第65页 |
4.4.4 SBAS反演处理 | 第65-67页 |
4.4.5 地理编码和成果制图 | 第67-68页 |
4.5 结果验证以及分析 | 第68-71页 |
4.6 升降轨数据融合 | 第71-72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第五章 总结及展望 | 第73-75页 |
致谢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1页 |
附录A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