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制造业上市公司成本粘性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9-19页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9-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6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2.3 文献述评 | 第15-16页 |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思路 | 第16-19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6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3.3 思路框架 | 第17-19页 |
2 成本粘性相关理论概述 | 第19-23页 |
2.1 成本粘性概念 | 第19页 |
2.2 成本粘性特征 | 第19-20页 |
2.2.1 成本粘性的普遍存在性特征 | 第19-20页 |
2.2.2 成本粘性的反转性特征 | 第20页 |
2.2.3 成本粘性的反向性特征 | 第20页 |
2.3 成本粘性理论基础 | 第20-23页 |
2.3.1 不完全契约理论 | 第20-21页 |
2.3.2 效率理论 | 第21页 |
2.3.3 委托代理理论 | 第21-23页 |
3 汽车制造业发展现状及成本分析 | 第23-31页 |
3.1 汽车制造业特点及发展历程 | 第23-25页 |
3.1.1 汽车制造业特点 | 第23页 |
3.1.2 汽车制造业发展历程 | 第23-25页 |
3.2 汽车制造业成本构成要素及特点 | 第25-27页 |
3.2.1 汽车制造业的成本构成 | 第25-26页 |
3.2.2 汽车制造业成本的特点 | 第26-27页 |
3.3 汽车制造业成本现状分析 | 第27-31页 |
3.3.1 研发成本现状 | 第27页 |
3.3.2 生产成本现状 | 第27-28页 |
3.3.3 期间费用现状 | 第28-29页 |
3.3.4 劳动力成本现状 | 第29-31页 |
4 研究假设及模型构建 | 第31-41页 |
4.1 研究假设 | 第31-36页 |
4.1.1 存在性假设 | 第31页 |
4.1.2 反转性及反向性假设 | 第31-32页 |
4.1.3 影响因素与假设 | 第32-36页 |
4.2 变量的选取与确定 | 第36-37页 |
4.2.1 成本变量的选取 | 第36页 |
4.2.2 业务量变量的选取 | 第36页 |
4.2.3 影响因素的选取 | 第36-37页 |
4.3 模型构建 | 第37-41页 |
4.3.1 成本粘性存在性的检验模型 | 第37-38页 |
4.3.2 成本粘性反转性的检验模型 | 第38页 |
4.3.3 成本粘性反向性的检验模型 | 第38-39页 |
4.3.4 成本粘性影响因素的检验模型 | 第39-41页 |
5 样本选取及实证检验 | 第41-56页 |
5.1 样本选取及其描述性分析 | 第41-45页 |
5.1.1 样本选取 | 第41页 |
5.1.2 样本的描述性分析 | 第41-45页 |
5.2 实证检验结果及分析 | 第45-56页 |
5.2.1 成本粘性存在性的检验结果及分析 | 第45-46页 |
5.2.2 成本粘性反转性的实证检验及分析 | 第46-48页 |
5.2.3 成本粘性反向性实证检验及分析 | 第48-49页 |
5.2.4 成本粘性与影响因素的实证检验及分析 | 第49-56页 |
6 改善汽车制造业成本粘性对策 | 第56-60页 |
6.1 完善外部监管环境 | 第56-58页 |
6.1.1 发挥外部监督力量 | 第56-57页 |
6.1.2 重视外部环境建设 | 第57-58页 |
6.2 优化内部要素结构 | 第58-60页 |
6.2.1 合理控制董事会规模 | 第58页 |
6.2.2 合理安排股权结构 | 第58-59页 |
6.2.3 提高资产流动性 | 第59页 |
6.2.4 发挥负债监督效应 | 第59-60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60-62页 |
7.1 研究结论 | 第60-61页 |
7.2 展望 | 第61-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