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7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3-14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23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8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8-22页 |
1.2.3 研究现状总结 | 第22-23页 |
1.3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第23-24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23页 |
1.3.2 创新点 | 第23-24页 |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24-27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24-25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25-27页 |
第二章 招投标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第27-43页 |
2.1 建设工程招投标概述 | 第27-29页 |
2.1.1 建设工程招投标相关概念 | 第27-28页 |
2.1.2 建设工程招投标的作用与特点 | 第28-29页 |
2.2 评标的发展历程 | 第29-30页 |
2.3 主要的评标方法及评标模型 | 第30-38页 |
2.3.1 综合评估法 | 第31-32页 |
2.3.2 最低投标价法 | 第32页 |
2.3.3 经评审的最低投标价法 | 第32-33页 |
2.3.4 合理低标价法 | 第33-34页 |
2.3.5 平均价中标法 | 第34页 |
2.3.6 评标基准价 | 第34-36页 |
2.3.7 评标方法模型 | 第36-38页 |
2.4 精益评标的理论来源及概念提出 | 第38-43页 |
2.4.1 精益生产 | 第38-39页 |
2.4.2 精益管理 | 第39-40页 |
2.4.3 精益建造 | 第40页 |
2.4.4 精益评标 | 第40-43页 |
第三章 精益评标指标体系的构成及模型的建立 | 第43-57页 |
3.1 评标指标体系的构成 | 第43-45页 |
3.1.1 指标体系的定义 | 第43页 |
3.1.2 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 第43-44页 |
3.1.3 评标指标体系的构成 | 第44-45页 |
3.2 基于“功能驱动”原理与基于“差异驱动”原理赋权 | 第45-49页 |
3.2.1 基于“功能驱动”原理赋权 | 第45-46页 |
3.2.2 基于“差异驱动”原理赋权 | 第46-48页 |
3.2.3 组合赋权法 | 第48-49页 |
3.2.4 精益评标指标体系下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49页 |
3.3 精益评标模型的建立 | 第49-57页 |
3.3.1 基于TOPSIS法精益评标模型的建立 | 第49-51页 |
3.3.2 基于灰色关联分析精益评标模型的建立 | 第51-57页 |
第四章 实例概况及报价合理均衡性分析 | 第57-67页 |
4.1 实例概况 | 第57-61页 |
4.2 投标报价的合理性分析 | 第61-67页 |
4.2.1 SPSS箱图投标报价平衡性分析 | 第61-63页 |
4.2.2 投标报价的合理性分析 | 第63-67页 |
第五章 精益评标的应用研究 | 第67-91页 |
5.1 基于TOPSIS法最低价中标精益评标模型应用 | 第67-75页 |
5.1.1 构建决策矩阵及指标的规范化处理 | 第67页 |
5.1.2 确定指标权重 | 第67-72页 |
5.1.3 确定理想解和负理想解 | 第72-73页 |
5.1.4 未加权与加权后的评价结果对比 | 第73-74页 |
5.1.5 抽取部分指标时的中标概率 | 第74-75页 |
5.2 基于灰色关联分析最低价中标精益评标模型应用 | 第75-81页 |
5.2.1 构建决策矩阵及指标的规范化处理 | 第75页 |
5.2.2 关联度的计算 | 第75-79页 |
5.2.3 未加权与加权后的评价结果对比 | 第79-80页 |
5.2.4 抽取部分指标时的中标概率 | 第80-81页 |
5.3 最低价中标精益评标应用结果比较分析 | 第81-84页 |
5.3.1 TOPSIS法和灰色关联分析评价结果对比 | 第81-82页 |
5.3.2 结果分析 | 第82-83页 |
5.3.3 最低价中标模型应用小结 | 第83-84页 |
5.4 基于灰色关联分析平均价中标的精益评标模型应用研究 | 第84-91页 |
5.4.1 构建决策矩阵 | 第84页 |
5.4.2 关联度的计算 | 第84-89页 |
5.4.3 抽取部分指标时的中标概率 | 第89-90页 |
5.4.4 结果分析 | 第90页 |
5.4.5 平均价中标模型应用小结 | 第90-91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1-93页 |
6.1 结论 | 第91页 |
6.2 不足与展望 | 第91-93页 |
6.2.1 不足 | 第91页 |
6.2.2 展望 | 第91-93页 |
致谢 | 第93-95页 |
参考文献 | 第95-103页 |
附录A: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第10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