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林业论文--森林树种论文--阔叶乔木论文--梣论文

水曲柳种源生物量与碳储量遗传变异及优良种源选择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页
1 绪论第7-12页
    1.1 研究背景第7-8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第8-10页
        1.2.1 国内外对水曲柳种源的研究概况第8-9页
        1.2.2 生物量和碳储量国内研究现状第9-10页
    1.3 森林生物量和碳储量的研究方法第10-11页
        1.3.1 估算森林生物量的方法第10页
        1.3.2 碳含量实验的研究方法第10-11页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1-12页
2 试验地概况及方法第12-15页
    2.1 试验地介绍第12页
    2.2 试验材料第12-13页
    2.3 试验林设计方法第13页
    2.4 取样方法第13-14页
    2.5 生物量的估算方法第14页
    2.6 碳储量的测定方法第14页
    2.7 材积的估算方法第14页
    2.8 干材生物量及碳储量的计算方法第14页
    2.9 统计学方法第14-15页
3 结果与分析第15-43页
    3.1 各种性状的变异分析第15-29页
        3.1.1 生长性状的变异分析第15-18页
        3.1.2 生物量的变异分析第18-21页
        3.1.3 含碳率的遗传变异分析第21-25页
        3.1.4 含碳量的遗传变异分析第25-29页
        3.1.5 本章小结第29页
    3.2 生物量和碳储量分配比率第29-30页
        3.2.1 地上和地下的生物量、含碳量分配比率第29页
        3.2.2 地上各部分生物量、含碳量分配比率第29-30页
        3.2.3 本章小结第30页
    3.3 方差分析第30-37页
        3.3.1 生长性状的方差分析第30-31页
        3.3.2 生物量的方差分析第31-34页
        3.3.3 含碳率的的方差分析第34-35页
        3.3.4 含碳量的方差分析第35-36页
        3.3.5 本章小结第36-37页
    3.4 多重比较第37-40页
        3.4.1 生长性状的多重比较第37-38页
        3.4.2 生物量的多重比较第38-39页
        3.4.3 碳储量的多重比较第39-40页
        3.4.4 本章小结第40页
    3.5 相关分析第40-43页
        3.5.1 生长性状与地理因子的相关分析第40-41页
        3.5.2 单株生物量与地理因子的相关分析第41页
        3.5.3 单株含碳量与地理因子的相关分析第41页
        3.5.4 生长性状与生物量、碳储量的相关分析第41-42页
        3.5.5 本章小结第42-43页
4 结论与讨论第43-45页
    4.1 结论第43页
    4.2 讨论第43-45页
参考文献第45-48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48-49页
致谢第49-50页

论文共5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人工兴安落叶松树皮厚度变化规律的研究
下一篇:杨树嘌昤核苷磷酸化酶Potr. 013G1100700基因功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