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5页 |
1.1 研究背景及选题依据 | 第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1.2.1 岩质边坡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2.2 软弱夹层(软岩)研究历程 | 第12-14页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第二章 软弱夹层特性及岩质边坡稳定性影响因素 | 第15-29页 |
2.1 软弱夹层概念、分类及其分布规律 | 第15-17页 |
2.1.1 软弱夹层概念 | 第15页 |
2.1.2 软弱夹层分类 | 第15-16页 |
2.1.3 软弱夹层分布规律 | 第16-17页 |
2.2 软弱夹层物质组成及工程特性 | 第17-19页 |
2.2.1 软弱夹层的物质组成 | 第17-18页 |
2.2.2 软弱夹层的物理力学特性 | 第18-19页 |
2.2.3 软弱夹层的化学特性 | 第19页 |
2.3 软弱夹层的流变特性 | 第19-21页 |
2.4 含软弱夹层岩质边坡的几种破坏类型 | 第21-22页 |
2.5 含软弱夹层边坡稳定性的影响因素 | 第22-28页 |
2.5.1 地层岩性及岩组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 | 第22-23页 |
2.5.2 岩体结构与结构面对边坡的稳定性影响 | 第23-26页 |
2.5.3 水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 | 第26-27页 |
2.5.4 地应力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 | 第27-28页 |
2.5.5 地形地貌特征对边坡稳定性影响 | 第28页 |
2.5.6 震动作用对边坡稳定性影响 | 第28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三章 含软弱夹层岩质边坡变形失稳的灾变分析 | 第29-49页 |
3.1 概述 | 第29页 |
3.2 灾变动力学研究方法与主要结果 | 第29-32页 |
3.2.1 灾变动力学的观念 | 第29-30页 |
3.2.2 灾变动力学的非线性科学研究 | 第30-31页 |
3.2.3 灾变的灾害链研究 | 第31-32页 |
3.3 含软弱夹层边坡失稳的燕尾突变模型 | 第32-39页 |
3.3.1 燕尾突变模型简述 | 第32-34页 |
3.3.2 一些基本假定 | 第34-35页 |
3.3.3 边坡力学模型的建立及本构关系选取 | 第35-36页 |
3.3.4 燕尾突变模型的建立 | 第36-39页 |
3.4 含软弱夹层岩质边坡防灾减灾技术研究 | 第39-48页 |
3.4.1 灾变链式理论简述 | 第40-42页 |
3.4.2 含软弱夹层岩质边坡灾害链构建 | 第42-45页 |
3.4.3 基于孕源断链理念的含软弱夹层边坡失稳灾害控制 | 第45-48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四章 含软弱夹层岩质边坡破坏机制与稳定性研究 | 第49-73页 |
4.1 边坡稳定性影响因素敏感性分析 | 第49-65页 |
4.1.1 因素选取及正交试验设计 | 第49-51页 |
4.1.2 计算模型 | 第51-54页 |
4.1.3 结果分析 | 第54-65页 |
4.2 含软弱夹层岩质边坡失稳机制分析 | 第65-72页 |
4.2.1 计算模型的确立 | 第65-66页 |
4.2.2 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66-72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第五章 某露天矿边坡稳定性分析 | 第73-85页 |
5.1 工程水文地质条件 | 第73-74页 |
5.2 模型建立与参数选取 | 第74-78页 |
5.2.1 模型的建立 | 第74-76页 |
5.2.2 参数的选取 | 第76页 |
5.2.3 计算结果分析与结论 | 第76-78页 |
5.3 边坡防治措施 | 第78-84页 |
5.3.1 防治原则 | 第78-79页 |
5.3.2 研究区边坡稳定性防护措施 | 第79-84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84-85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5-87页 |
6.1 结论 | 第85-86页 |
6.2 展望 | 第86-87页 |
致谢 | 第87-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91页 |
附录 | 第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