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4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第12页 |
1.2 虚拟轧机可视化技术 | 第12-14页 |
1.3 轧制仿真技术发展概况 | 第14-17页 |
1.3.1 国外轧制仿真技术发展 | 第14-15页 |
1.3.2 国内轧制仿真技术发展 | 第15-17页 |
1.4 轧制理论模型发展概述 | 第17-22页 |
1.4.1 轧制力模型 | 第17-18页 |
1.4.2 轧制规程优化 | 第18-19页 |
1.4.3 轧件形变模型 | 第19-20页 |
1.4.4 轧辊弹性变形模型 | 第20-21页 |
1.4.5 板形屈曲判别模型 | 第21-22页 |
1.5 课题来源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22-24页 |
第2章 基于VRML的虚拟轧机建模 | 第24-36页 |
2.1 650mm四/六辊轧机结构特点 | 第24-25页 |
2.2 基于VRML的虚拟环境建模 | 第25-29页 |
2.2.1 VRML文件概述 | 第25-26页 |
2.2.2 节点定义和使用 | 第26页 |
2.2.3 虚拟场景背景建模 | 第26-27页 |
2.2.4 虚拟空间位置设置 | 第27-28页 |
2.2.5 厂房环境构建 | 第28-29页 |
2.3 650mm六辊轧机虚拟场景建模 | 第29-35页 |
2.3.1 虚拟轧机场景构建 | 第29-30页 |
2.3.2 工作机座模块化设计 | 第30-34页 |
2.3.3 整体虚拟场景构建 | 第34-35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3章 轧制模型及其程序驱动 | 第36-48页 |
3.1 轧制模型概述 | 第36-41页 |
3.1.1 轧制力计算模型 | 第36-38页 |
3.1.2 轧制规程优化模型 | 第38-39页 |
3.1.3 六辊UCM轧机辊系受力特点 | 第39-41页 |
3.1.4 辊系弹性变形计算模型 | 第41页 |
3.2 MATLAB与VRML的交互设计 | 第41-43页 |
3.2.1 创建虚拟世界 | 第41-42页 |
3.2.2 Canvas布景函数 | 第42页 |
3.2.3 虚拟场景导航 | 第42-43页 |
3.3 轧机部件动作分解的驱动接口 | 第43-47页 |
3.3.1 轧机工作机座轧前压下操作演示 | 第44页 |
3.3.2 轧机工作机座轧前横移操作演示 | 第44-4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4章 虚拟带钢技术及板形缺陷预测 | 第48-62页 |
4.1 基于VRML高程网格节点的虚拟带钢技术 | 第48-52页 |
4.1.1 虚拟带钢的外观设置 | 第48-49页 |
4.1.2 虚拟带钢的初始几何造型 | 第49-51页 |
4.1.3 基于MATLAB/GUI的虚拟带钢数据控制 | 第51-52页 |
4.2 板形屈曲模型及其程序实现 | 第52-56页 |
4.2.1 板形屈曲理论模型 | 第52-55页 |
4.2.2 板形屈曲判别模型程序实现 | 第55-56页 |
4.3 板形屈曲模型的测试实例 | 第56-61页 |
4.3.1 轧后板形缺陷预测模块设计 | 第56-57页 |
4.3.2 常见带钢轧后浪形预测演示 | 第57-59页 |
4.3.3 实验验证 | 第59-61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第5章 虚拟轧机仿真系统设计开发 | 第62-83页 |
5.1 虚拟仿真系统架构设计 | 第62-66页 |
5.1.1 虚拟仿真系统功能框图设计 | 第62-63页 |
5.1.2 虚拟仿真系统操作流程设计 | 第63页 |
5.1.3 虚拟仿真系统理论模型 | 第63-64页 |
5.1.4 基于Simulink的虚拟仿真系统设计开发 | 第64-66页 |
5.2 虚拟仿真系统界面设计 | 第66-70页 |
5.2.1 界面设计及其操作流程 | 第66-68页 |
5.2.2 虚拟仿真系统数据管理功能操作 | 第68-70页 |
5.3 轧制仿真系统实现及测试 | 第70-81页 |
5.3.1 轧前换辊操作 | 第70-74页 |
5.3.2 轧制参数设置 | 第74-78页 |
5.3.3 轧制过程动态呈现 | 第78-80页 |
5.3.4 板形调控功能 | 第80-81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81-83页 |
结论 | 第83-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8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89-90页 |
致谢 | 第90-91页 |
作者简介 | 第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