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0-29页 |
1.1 概述 | 第10-11页 |
1.2 有机太阳能电池 | 第11-19页 |
1.2.1 有机太阳能电池的结构及基本工作原理 | 第11-13页 |
1.2.2 有机太阳能电池的基本性能参数 | 第13-15页 |
1.2.3 太阳能电池的结构发展历程 | 第15-17页 |
1.2.4 有机太阳能电池性能的进展和存在的问题 | 第17-19页 |
1.3 有机太阳能电池活性层的形貌研究 | 第19-27页 |
1.3.1 有机太阳能电池活性层的垂直相分离 | 第20-21页 |
1.3.2 界面材料诱导本体异质结活性层垂直相分离结构 | 第21-25页 |
1.3.3 连续旋涂法构筑不同垂直相分离结构的本体异质结型有机太阳能电池 | 第25页 |
1.3.4 连续旋涂法构筑给受体双层准平面异质结有机太阳能电池 | 第25-27页 |
1.4 本论文工作的选题与切入点 | 第27-29页 |
第2章 PEDOT:PSS空穴传输层导电率及功函数的优化及应用于有机太阳能电池的研究 | 第29-47页 |
2.1 引言 | 第29-30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30-34页 |
2.2.1 实验原料及试剂 | 第30-31页 |
2.2.2 实验仪器与表征手段 | 第31-32页 |
2.2.3 实验部分 | 第32-34页 |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34-46页 |
2.3.1 m-PEDOT:PSS界面层组成与形貌分析 | 第34-38页 |
2.3.2 m-PEDOT:PSS导电率和功函数 | 第38-42页 |
2.3.3 器件性能研究 | 第42-4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3章 含氯自组装小分子的三重偶极作用及应用于有机太阳能电池的研究 | 第47-70页 |
3.1 引言 | 第47-48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48-51页 |
3.2.1 实验原料及试剂 | 第48-49页 |
3.2.2 实验仪器与表征手段 | 第49-50页 |
3.2.3 实验部分 | 第50-51页 |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51-69页 |
3.3.1 ITO透明电极预处理 | 第51-53页 |
3.3.2 SASMs的分子结构和性质 | 第53-55页 |
3.3.3 不同物理方法处理后的ITO/SASMS电极表面性能研究 | 第55-62页 |
3.3.4 Cl-SASMs对ITO的作用机理分析 | 第62-66页 |
3.3.5 基于ITO/SASMs的有机太阳能电池器件性能研究 | 第66-6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第4章 有机本体异质结活性层垂直相分离的研究 | 第70-102页 |
4.1 引言 | 第70-71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71-75页 |
4.2.1 实验原料及试剂 | 第71-72页 |
4.2.2 实验仪器与表征手段 | 第72-74页 |
4.2.3 实验部分 | 第74-75页 |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75-100页 |
4.3.1 CBSC处理后的ITO表面吸附研究 | 第75-78页 |
4.3.2 界面材料表面能诱导活性层本体异质结垂直相分离的研究 | 第78-83页 |
4.3.3 不同垂直相分离结构的本体异质结活性层的性质和器件性能 | 第83-95页 |
4.3.4 连续旋涂法制备不同垂直相分离梯度的本体异质结活性层. | 第95-100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100-102页 |
第5章 连续旋涂法制备给受体双层准平面异质结有机太阳能电池 | 第102-123页 |
5.1 引言 | 第102-103页 |
5.2 实验部分 | 第103-106页 |
5.2.1 实验原料及试剂 | 第103-104页 |
5.2.2 实验仪器与表征手段 | 第104-105页 |
5.2.3 实验部分 | 第105-106页 |
5.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106-121页 |
5.3.1 活性层给受体材料与正交溶剂的选取及器件的可加工性研究 | 第106-109页 |
5.3.2 给受体双层准平面异质结有机太阳能电池器件性能的研究 | 第109-114页 |
5.3.3 给受体双层准平面异质结薄膜的光学性能和形貌研究 | 第114-121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21-123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23-125页 |
致谢 | 第125-127页 |
参考文献 | 第127-137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37-13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