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绪论 | 第11-17页 |
(一) 选题背景和意义 | 第11-12页 |
1、选题背景 | 第11页 |
2、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二) 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2、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三)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5页 |
1、研究内容 | 第15页 |
2、研究方法 | 第15页 |
(四) 研究的创新及不足 | 第15-17页 |
一、相关概念界定与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7-23页 |
(一)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7-20页 |
1、公众参与 | 第17-18页 |
2、环境保护 | 第18页 |
3、环境群体性事件 | 第18页 |
4、环境保护中公众参与的途径 | 第18-19页 |
5、环境保护中公众参与的内容 | 第19页 |
6、环境保护中公众参与的困境 | 第19-20页 |
(二) 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20-21页 |
1、环境的公众财产理论 | 第20页 |
2、环境的公共信托理论 | 第20-21页 |
3、公众的环境权理论 | 第21页 |
(三) 环境保护中公众参与的必要性 | 第21-23页 |
1、公众参与有利于提高环境决策的科学性 | 第21页 |
2、公众参与有利于强化监督环境全面保护 | 第21-22页 |
3、公众参与有利于节约环境保护整体成本 | 第22页 |
4、公众参与有利于营造保护环境社会风气 | 第22页 |
5、公众参与有利于降低群体事件发生风险 | 第22-23页 |
二、麻涌垃圾焚烧场事件中公众参与的现状分析 | 第23-31页 |
(一) 麻涌垃圾焚烧场事件基本情况概述 | 第23页 |
(二) 麻涌垃圾焚烧场事件发生脉络经过 | 第23-25页 |
(三) 麻涌垃圾焚烧场事件中公众参与的参与主体分析 | 第25-27页 |
(四) 麻涌垃圾焚烧场事件中公众参与的参与困境分析 | 第27-29页 |
1、麻涌垃圾焚烧项目前期阶段—公众知情权难保障 | 第27-28页 |
2、麻涌垃圾焚烧项目中期阶段—立法与行政方面的公众参与不被重视 | 第28-29页 |
3、麻涌垃圾焚烧项目后期阶段—公众参与的投诉途径不明 | 第29页 |
(五) 麻涌垃圾焚烧场事件中公众参与的参与手段分析 | 第29-31页 |
1、环境保护公众参与之制度参与手段 | 第29页 |
2、环境保护公众参与之非制度参与手段 | 第29-31页 |
三、麻涌垃圾焚烧场事件中公众参与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31-37页 |
(一) 内部原因分析 | 第31-34页 |
1、环境素养不足,公众参与陷误区 | 第31-32页 |
2、被动参与为主,事前参与更不足 | 第32-33页 |
3、NGO力量薄弱,参与规模难扩大 | 第33-34页 |
(二) 外部原因分析 | 第34-37页 |
1、法律制度缺失,公众参与把控不足 | 第34页 |
2、知情权难保障,公众参与理性缺失 | 第34-35页 |
3、政府反应滞后,公众参与指导困难 | 第35-37页 |
四、国外解决环境保护中公众参与困境的启示 | 第37-40页 |
(一) 公民环境权的具体化与制度化 | 第37页 |
(二) 环境保护公众参与的途径与形式完备 | 第37页 |
(三) 完善的环境信息公开制度 | 第37-38页 |
(四) 健全的公众参与环境决策机制 | 第38页 |
(五) 民间环保团体广泛介入环境事务 | 第38-40页 |
五、解决环境保护中公众参与困境的对策 | 第40-45页 |
(一) 内部解决对策 | 第40-41页 |
1、提高群众环保意识,最大程度激发参与热情 | 第40页 |
2、强化公众法制观念,全面深入进行环境参与 | 第40-41页 |
3、赋予环保组织地位,支持NGO组织发展参与 | 第41页 |
(二) 外部支持方案 | 第41-45页 |
1、立法立规有效参与,建立完善程序保障制度 | 第41-42页 |
2、健全信息公开制度,防止非理性化公众参与 | 第42-43页 |
3、树立政府公信力量,有效指导公众参与进行 | 第43-45页 |
六、结束语 | 第45-46页 |
注释 | 第46-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1页 |
致谢 | 第51-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