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 第4-5页 |
摘要 | 第5-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缩略词/符号说明 | 第13-15页 |
第1章 绪论 生物标志物与房颤关系研究现状 | 第15-24页 |
1.1 房颤的流行病学 | 第15页 |
1.2 房颤的病因及危险因素 | 第15-16页 |
1.3 房颤的生物标志物 | 第16-22页 |
1.3.1 房颤的炎症因子标志物 | 第17-19页 |
1.3.2 房颤的氧化应激标志物 | 第19-21页 |
1.3.3 房颤的内皮功能标志物 | 第21-22页 |
1.3.4 房颤的心肌纤维化标志物 | 第22页 |
1.4 房颤与左房内径的关系 | 第22-23页 |
1.5 展望 | 第23-24页 |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 第24-28页 |
2.1 研究对象 | 第24-25页 |
2.1.1 研究人群 | 第24页 |
2.1.2 入选标准 | 第24页 |
2.1.3 排除标准 | 第24-25页 |
2.1.4 分组标准 | 第25页 |
2.2 方法 | 第25-27页 |
2.2.1 1886例心房纤颤患者临床资料收集 | 第25页 |
2.2.2 182例NVAF患者及100例对照组患者资料收集 | 第25-27页 |
2.3 统计分析 | 第27-28页 |
第3章 结果 | 第28-40页 |
3.1 心房纤颤病因及相关因素 | 第28-29页 |
3.2 各组间一般资料和血液生化常规指标的比较 | 第29-31页 |
3.3 各组间Hcy、Cys-C等生物标志物及心脏彩超指标的比较 | 第31-34页 |
3.3.1 各组间Hcy、Cys-C等生物标志物的比较 | 第31-33页 |
3.3.2 各组间心脏彩超指标的比较 | 第33-34页 |
3.4 NVAF组和对照组中Hcy、Cys-C等指标间相关性分析 | 第34-38页 |
3.5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 第38页 |
3.6 HCY、Cys-C、LAD的ROC曲线分析 | 第38-40页 |
第4章 讨论 | 第40-45页 |
4.1 房颤的病因及相关因素 | 第40-41页 |
4.2 炎症、氧化应激及左房重构 | 第41-44页 |
4.3 局限与不足 | 第44-45页 |
第5章 结论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56页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56-57页 |
致谢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