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的福利供给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4页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8-9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9页 |
1.2 基本概念与基础理论 | 第9-13页 |
1.2.1 基本概念 | 第9-11页 |
1.2.2 基础理论 | 第11-13页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3-14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3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第2章 文献综述 | 第14-19页 |
2.1 国外文献考察 | 第14-16页 |
2.1.1 美国流动儿童的家庭教育福利供给政策 | 第14-15页 |
2.1.2 英国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的福利供给政策 | 第15-16页 |
2.2 国内文献考察 | 第16-19页 |
第3章 流动儿童家庭教育内部供给不足的现状和原因 | 第19-24页 |
3.1 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的内部供给不足 | 第19-21页 |
3.1.1 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物质层面供给不足 | 第19页 |
3.1.2 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精神层面供给不足 | 第19-21页 |
3.2 流动儿童家庭教育内部供给不足的原因 | 第21-24页 |
3.2.1 家庭经济条件差 | 第21-22页 |
3.2.2 文化资本匮乏 | 第22-24页 |
第4章 家庭教育福利供给传统主体的优势与困境 | 第24-28页 |
4.1 政府主体 | 第24-25页 |
4.1.1 政府的优势 | 第24页 |
4.1.2 政府的困境 | 第24-25页 |
4.2 学校主体 | 第25-26页 |
4.2.1 学校的优势 | 第25页 |
4.2.2 学校的困境 | 第25-26页 |
4.3 社区主体 | 第26-28页 |
4.3.1 社区的优势 | 第26页 |
4.3.2 社区的困境 | 第26-28页 |
第5章 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福利供给困境的根源及对策 | 第28-35页 |
5.1 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福利供给困境的根源 | 第28-29页 |
5.2 超越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福利供给困境的对策 | 第29-35页 |
5.2.1 社工介入与五位一体社会支持体系的构筑 | 第29-31页 |
5.2.2 政府主体 | 第31-32页 |
5.2.3 学校主体 | 第32-33页 |
5.2.4 社区主体 | 第33-35页 |
第6章 基于社会工作介入的家庭教育福利供给实践 | 第35-43页 |
6.1 社会工作服务介入的优势 | 第35页 |
6.1.1 社会工作具有专业的工作方法 | 第35页 |
6.1.2 社会工作具有专业的服务过程 | 第35页 |
6.2 社会工作介入方案 | 第35-37页 |
6.2.1 个案社会工作的介入方案 | 第36-37页 |
6.2.2 小组社会工作的介入方案 | 第37页 |
6.3 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的福利供给的实践 | 第37-41页 |
6.3.1 个案社会工作介入过程 | 第37-39页 |
6.3.2 小组社会工作介入过程 | 第39-41页 |
6.4 社会工作介入的有效性 | 第41-43页 |
第7章 结语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9页 |
作者简介 | 第49页 |
在学期间取得科研成果 | 第49-50页 |
致谢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