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9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1.2.1 需求侧响应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2.2 可中断负荷项目的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2.3 峰谷分时电价项目的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3 本文工作 | 第17-19页 |
第二章 需求侧响应的基础理论 | 第19-33页 |
2.1 引言 | 第19页 |
2.2 需求侧响应项目类型 | 第19-23页 |
2.2.1 价格型需求侧响应 | 第19-20页 |
2.2.2 激励型需求侧响应 | 第20-22页 |
2.2.3 两种需求侧响应项目的比较 | 第22-23页 |
2.3 需求侧响应的潜在价值 | 第23-25页 |
2.3.1 在发电环节产生的价值 | 第23-24页 |
2.3.2 在输配电环节产生的价值 | 第24-25页 |
2.3.3 在零售环节产生的价值 | 第25页 |
2.3.4 在用户侧产生的价值 | 第25页 |
2.4 需求侧响应项目的运营 | 第25-26页 |
2.5 不同类型用户的需求侧响应策略 | 第26-32页 |
2.5.1 工业用电 | 第27-30页 |
2.5.2 商业用电 | 第30-31页 |
2.5.3 居民用电 | 第31-32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三章 适应市场环境的需求侧响应发展路径研究 | 第33-50页 |
3.1 引言 | 第33页 |
3.2 电力市场基本理论 | 第33-36页 |
3.2.1 供需理论 | 第33-35页 |
3.2.2 市场价格形成机制 | 第35-36页 |
3.3 我国电力市场和需求侧响应发展 | 第36-39页 |
3.3.1 我国电力市场发展 | 第36-38页 |
3.3.2 我国需求侧响应的实施现状 | 第38-39页 |
3.4 市场化环境下需求侧响应发展路径研究 | 第39-49页 |
3.4.1 设计市场化需求侧响应发展路径的遵循原则 | 第40页 |
3.4.2 市场化环境下的需求侧响应发展路径 | 第40-43页 |
3.4.3 试点阶段 | 第43-45页 |
3.4.4 推广阶段 | 第45-47页 |
3.4.5 深入阶段 | 第47页 |
3.4.6 常态化应用阶段 | 第47-49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四章 考虑可中断负荷的售电公司经营策略 | 第50-65页 |
4.1 引言 | 第50页 |
4.2 售电公司 | 第50-52页 |
4.2.1 售电公司类型 | 第50-51页 |
4.2.2 售电公司的经营策略 | 第51-52页 |
4.3 电量偏差机制的考核 | 第52-55页 |
4.4 偏差电量考核机制下售电公司的盈利模型 | 第55-57页 |
4.4.1 售电公司不捆绑负荷分别参与市场竞价的盈利模型 | 第55-56页 |
4.4.2 售电公司捆绑得到总负荷参与市场竞价的盈利模型 | 第56-57页 |
4.5 可中断负荷合同 | 第57-60页 |
4.5.1 可中断负荷及其对售电公司的影响 | 第57-58页 |
4.5.2 考虑免考核电量的可中断负荷最优购买类型 | 第58-60页 |
4.6 算例分析 | 第60-64页 |
4.6.1 算例描述 | 第60-62页 |
4.6.2 结果分析 | 第62-64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第五章 市场化环境下考虑峰谷分时电价的调度模型 | 第65-82页 |
5.1 引言 | 第65页 |
5.2 分时电价模型 | 第65-69页 |
5.2.1 电量需求价格弹性 | 第66-67页 |
5.2.2 用户电价响应行为建模 | 第67-68页 |
5.2.3 峰谷平时段划分 | 第68-69页 |
5.2.4 峰谷分时电价对用户满意度的影响分析 | 第69页 |
5.3 调度模型 | 第69-81页 |
5.3.1 峰谷分时电价对月度电力市场的影响 | 第69-71页 |
5.3.2 考虑峰谷分时电价和多类型负荷的调度模型 | 第71-74页 |
5.3.3 考虑峰谷分时电价和多类型负荷的多目标调度模型 | 第74页 |
5.3.4 算例分析 | 第74-79页 |
5.3.5 结果分析 | 第79-81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81-82页 |
结论 | 第82-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8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第87-89页 |
致谢 | 第89-90页 |
附件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