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司法制度论文--劳动教养制度论文

新形势下政府部门助力刑释人员回归社会研究

摘要第2-3页
Abstract第3-4页
绪论第8-16页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第8-11页
        一、研究背景第8-9页
        二、研究意义第9-11页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1-14页
        一、国内研究综述第11-12页
            (一)、监管改造模式的影响因素第11页
            (二)、安置帮教一体化机制第11-12页
            (三)、社会组织参与帮扶第12页
        二、国外研究综述第12-13页
            (一)、出狱人保护制度的理论基础第12-13页
            (二)、前科消灭制度的突出作用第13页
        三、研究述评第13-14页
    第三节 研究对象、研究目标、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第14-16页
        一、研究对象第14-15页
        二、研究目标第15页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第15-16页
第一章 几个相关的概念与理论第16-21页
    第一节 基本概念第16-17页
        一、刑释人员的概念第16页
        二、安置帮教的概念第16页
        三、回归社会的概念第16-17页
    第二节 刑释人员回归社会的意义第17-19页
        一、刑释人员顺利回归社会与公民权利保障第17-18页
            (一)、平等的公民权利第17页
            (二)、人格权、人的尊严与权利保障第17-18页
        二、刑释人员顺利回归社会与和谐社会建设第18-19页
            (一)、刑释人员回归社会体现和谐社会的本质属性第18页
            (二)、刑释人员回归、社会稳定与和谐社会建设第18-19页
    第三节 刑释人员回归社会问题研究的理论基础第19-21页
        一、社会保护理论第19页
        二、社会排斥理论第19页
        三、新公共管理理讼第19-21页
第二章 刑释人员回归社会与安置帮教制度第21-29页
    第一节 我国现行的安置帮教制度第21-23页
        一、安置帮教制度的含义第21页
        二、安置帮教制度的特点第21-22页
            (一)、管理系统化第21-22页
            (二)、非强制性第22页
            (三)、社会福利性质第22页
        三、安置帮教制度的发展历史第22-23页
            (一)、旧中国回归社会工作制度第22页
            (二)、建国初期至“文革”时期的回归社会工作第22-23页
            (三)、社会主义新时期的回归社会工作第23页
    第二节 我国安置帮教制度存在的问题第23-26页
        一、政府管理为主导第23-24页
        二、缺乏专门的法律法规第24-25页
        三、前科报告制度依然存在第25-26页
    第三节 我国安置帮教工作难点第26-29页
        一、出监教育与社会衔接度不高第26-27页
        二、监地对接衔接难第27-28页
        三、社会帮扶力度较小,缺乏专业组织第28-29页
第三章 Z省安置帮教个案研究及刑释人员定点监测情况分析第29-44页
    第一节 监测调查基本情况第29-36页
    第二节 刑释回归人员现状分析第36-40页
    第三节 案例分析第40-44页
第四章 Z省安置帮教工作存在难点分析第44-51页
    第一节 政府部门的原因第44-46页
        一、监地对接不畅第44-45页
            (一)、司法行政机关工作重心偏移第44页
            (二)、缺乏法定责任落实第44-45页
        二、异地联动帮教机制未完全建立第45页
        三、监狱技能培训不符合市场需求第45-46页
    第二节 其他多方面的客观原因第46-51页
        一、就业安置难度大第46页
        二、刑释人员自身原因第46-49页
            (一)、自身素质低,缺乏技能第46-47页
            (二)、自我封闭,抵触心理第47-48页
            (三)、价值观扭曲,放弃自我改造第48-49页
        三、社会力量参与安置帮教较薄弱第49-51页
            (一)、缺少适当的激励措施第49页
            (二)、专业NGO组织发展缓慢第49-51页
第五章 刑释人员回归社会的经验与借鉴第51-59页
    第一节 国外的出狱人保护制度第51-54页
        一、制度层面第51-52页
            (一)、更生保护制度第51-52页
            (二)、欧美国家的出狱人保护第52页
        二、出狱人保护机构第52-54页
            (一)、非政府组织(NGO)第52-53页
            (二)、中途之家第53-54页
        三、前科消灭制度第54页
    第二节 我国港澳台地区的出狱人保护制度第54-56页
        一、台湾地区概况第54-55页
            (一)、台湾“法务部”、“保护司”第54页
            (二)、更生保护会第54-55页
            (三)、出狱人保护方式第55页
        二、香港地区概况第55-56页
        三、澳门地区概况第56页
    第三节 国外及其他地区出狱人保护制度的借鉴第56-59页
        一、完善的制度保障第56页
        二、全面的社会保障第56-57页
        三、非政府组织的积极参与第57-58页
        四、前科消灭制度的设立第58-59页
第六章 助力刑释人员回归社会的对策建议第59-69页
    第一节 设立社会保护制度第59-62页
        一、刑释人员社会保护的推进第59-60页
            (一)、制定专门的法律第59页
            (二)、确立主管部门,建立追责制度第59-60页
        二、制度的推进第60-61页
            (一)、部分实行前科消灭制度第60页
            (二)、完善慈善帮扶方面的法规制度第60-61页
        三、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第61-62页
            (一)、规范服务内容,试点后推广第61页
            (二)、规范购买流程,确保科学合理第61页
            (三)、规范各部门职责,加强联动管理第61-62页
        四、将刑释人员纳入社保、医保第62页
    第二节 安置帮教工作的全面落实第62-65页
        一、细化安置帮教政策第62-63页
            (一)、制定统一的具体措施第62-63页
            (二)、确立问责机制第63页
        二、建立刑释人员管理服务综合信息平台第63页
        三、建立专业化的安置帮教队伍第63-64页
        四、加强宣传引导第64-65页
    第三节 明确监狱的教育改造目标第65-67页
        一、引入出监教育新模式第65页
        二、深化监企合作力度第65-66页
        三、找准技能培训方向第66页
        四、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第66-67页
    第四节 加强社会力量参与度第67-69页
        一、弱化刑释人员的“标签化”第67页
        二、给予刑释人员人格尊重第67-68页
        三、开展社会帮教工作第68-69页
结论第69-70页
参考文献第70-74页
致谢第74-75页

论文共7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研究--以H市社会治安防控工作为例
下一篇:协同治理视角下社会安全预警机制中的公民参与研究--以南宁市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