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绪论 | 第8-16页 |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8-11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8-9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9-11页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一、国内研究综述 | 第11-12页 |
(一)、监管改造模式的影响因素 | 第11页 |
(二)、安置帮教一体化机制 | 第11-12页 |
(三)、社会组织参与帮扶 | 第12页 |
二、国外研究综述 | 第12-13页 |
(一)、出狱人保护制度的理论基础 | 第12-13页 |
(二)、前科消灭制度的突出作用 | 第13页 |
三、研究述评 | 第13-14页 |
第三节 研究对象、研究目标、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4-16页 |
一、研究对象 | 第14-15页 |
二、研究目标 | 第15页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第一章 几个相关的概念与理论 | 第16-21页 |
第一节 基本概念 | 第16-17页 |
一、刑释人员的概念 | 第16页 |
二、安置帮教的概念 | 第16页 |
三、回归社会的概念 | 第16-17页 |
第二节 刑释人员回归社会的意义 | 第17-19页 |
一、刑释人员顺利回归社会与公民权利保障 | 第17-18页 |
(一)、平等的公民权利 | 第17页 |
(二)、人格权、人的尊严与权利保障 | 第17-18页 |
二、刑释人员顺利回归社会与和谐社会建设 | 第18-19页 |
(一)、刑释人员回归社会体现和谐社会的本质属性 | 第18页 |
(二)、刑释人员回归、社会稳定与和谐社会建设 | 第18-19页 |
第三节 刑释人员回归社会问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9-21页 |
一、社会保护理论 | 第19页 |
二、社会排斥理论 | 第19页 |
三、新公共管理理讼 | 第19-21页 |
第二章 刑释人员回归社会与安置帮教制度 | 第21-29页 |
第一节 我国现行的安置帮教制度 | 第21-23页 |
一、安置帮教制度的含义 | 第21页 |
二、安置帮教制度的特点 | 第21-22页 |
(一)、管理系统化 | 第21-22页 |
(二)、非强制性 | 第22页 |
(三)、社会福利性质 | 第22页 |
三、安置帮教制度的发展历史 | 第22-23页 |
(一)、旧中国回归社会工作制度 | 第22页 |
(二)、建国初期至“文革”时期的回归社会工作 | 第22-23页 |
(三)、社会主义新时期的回归社会工作 | 第23页 |
第二节 我国安置帮教制度存在的问题 | 第23-26页 |
一、政府管理为主导 | 第23-24页 |
二、缺乏专门的法律法规 | 第24-25页 |
三、前科报告制度依然存在 | 第25-26页 |
第三节 我国安置帮教工作难点 | 第26-29页 |
一、出监教育与社会衔接度不高 | 第26-27页 |
二、监地对接衔接难 | 第27-28页 |
三、社会帮扶力度较小,缺乏专业组织 | 第28-29页 |
第三章 Z省安置帮教个案研究及刑释人员定点监测情况分析 | 第29-44页 |
第一节 监测调查基本情况 | 第29-36页 |
第二节 刑释回归人员现状分析 | 第36-40页 |
第三节 案例分析 | 第40-44页 |
第四章 Z省安置帮教工作存在难点分析 | 第44-51页 |
第一节 政府部门的原因 | 第44-46页 |
一、监地对接不畅 | 第44-45页 |
(一)、司法行政机关工作重心偏移 | 第44页 |
(二)、缺乏法定责任落实 | 第44-45页 |
二、异地联动帮教机制未完全建立 | 第45页 |
三、监狱技能培训不符合市场需求 | 第45-46页 |
第二节 其他多方面的客观原因 | 第46-51页 |
一、就业安置难度大 | 第46页 |
二、刑释人员自身原因 | 第46-49页 |
(一)、自身素质低,缺乏技能 | 第46-47页 |
(二)、自我封闭,抵触心理 | 第47-48页 |
(三)、价值观扭曲,放弃自我改造 | 第48-49页 |
三、社会力量参与安置帮教较薄弱 | 第49-51页 |
(一)、缺少适当的激励措施 | 第49页 |
(二)、专业NGO组织发展缓慢 | 第49-51页 |
第五章 刑释人员回归社会的经验与借鉴 | 第51-59页 |
第一节 国外的出狱人保护制度 | 第51-54页 |
一、制度层面 | 第51-52页 |
(一)、更生保护制度 | 第51-52页 |
(二)、欧美国家的出狱人保护 | 第52页 |
二、出狱人保护机构 | 第52-54页 |
(一)、非政府组织(NGO) | 第52-53页 |
(二)、中途之家 | 第53-54页 |
三、前科消灭制度 | 第54页 |
第二节 我国港澳台地区的出狱人保护制度 | 第54-56页 |
一、台湾地区概况 | 第54-55页 |
(一)、台湾“法务部”、“保护司” | 第54页 |
(二)、更生保护会 | 第54-55页 |
(三)、出狱人保护方式 | 第55页 |
二、香港地区概况 | 第55-56页 |
三、澳门地区概况 | 第56页 |
第三节 国外及其他地区出狱人保护制度的借鉴 | 第56-59页 |
一、完善的制度保障 | 第56页 |
二、全面的社会保障 | 第56-57页 |
三、非政府组织的积极参与 | 第57-58页 |
四、前科消灭制度的设立 | 第58-59页 |
第六章 助力刑释人员回归社会的对策建议 | 第59-69页 |
第一节 设立社会保护制度 | 第59-62页 |
一、刑释人员社会保护的推进 | 第59-60页 |
(一)、制定专门的法律 | 第59页 |
(二)、确立主管部门,建立追责制度 | 第59-60页 |
二、制度的推进 | 第60-61页 |
(一)、部分实行前科消灭制度 | 第60页 |
(二)、完善慈善帮扶方面的法规制度 | 第60-61页 |
三、政府购买公共服务 | 第61-62页 |
(一)、规范服务内容,试点后推广 | 第61页 |
(二)、规范购买流程,确保科学合理 | 第61页 |
(三)、规范各部门职责,加强联动管理 | 第61-62页 |
四、将刑释人员纳入社保、医保 | 第62页 |
第二节 安置帮教工作的全面落实 | 第62-65页 |
一、细化安置帮教政策 | 第62-63页 |
(一)、制定统一的具体措施 | 第62-63页 |
(二)、确立问责机制 | 第63页 |
二、建立刑释人员管理服务综合信息平台 | 第63页 |
三、建立专业化的安置帮教队伍 | 第63-64页 |
四、加强宣传引导 | 第64-65页 |
第三节 明确监狱的教育改造目标 | 第65-67页 |
一、引入出监教育新模式 | 第65页 |
二、深化监企合作力度 | 第65-66页 |
三、找准技能培训方向 | 第66页 |
四、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 第66-67页 |
第四节 加强社会力量参与度 | 第67-69页 |
一、弱化刑释人员的“标签化” | 第67页 |
二、给予刑释人员人格尊重 | 第67-68页 |
三、开展社会帮教工作 | 第68-69页 |
结论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4页 |
致谢 | 第74-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