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研究--以H市社会治安防控工作为例
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6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9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第10-13页 |
一、国内文献综述 | 第10-12页 |
二、国外文献综述 | 第12-13页 |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一、研究思路 | 第13-14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4页 |
第四节 研究的创新之处与难点 | 第14-16页 |
一、研究创新之处 | 第14页 |
二、研究难点 | 第14-16页 |
第二章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第16-21页 |
第一节 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概念 | 第16-17页 |
一、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定义 | 第16页 |
二、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特征 | 第16-17页 |
第二节 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理论基础 | 第17-21页 |
一、系统论 | 第17-18页 |
二、治理理论 | 第18-19页 |
三、环境犯罪学理论 | 第19-21页 |
第三章 我国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发展与现状研究 | 第21-29页 |
第一节 我国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发展概述 | 第21-22页 |
一、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萌芽阶段 | 第21页 |
二、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提出阶段 | 第21页 |
三、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形成阶段 | 第21-22页 |
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深化阶段 | 第22页 |
第二节 我国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基本框架 | 第22-25页 |
一、社会治安防控工作格局 | 第22-23页 |
二、社会治安防控运行机制 | 第23-24页 |
三、社会治安防控治理机制 | 第24-25页 |
四、社会治安科技保障机制 | 第25页 |
第三节 我国主要城市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现状概述 | 第25-29页 |
一、北京市社会治安防控体系 | 第25-27页 |
二、成都市社会治安防控体系 | 第27-28页 |
三、昆明市社会治安防控体系 | 第28-29页 |
第四章 H市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现状 | 第29-42页 |
第一节 H市基本概况 | 第29-30页 |
一、H市基本情况 | 第29页 |
二、H市社会治安环境状况 | 第29-30页 |
三、H市公安局机构设置及警力配备状况 | 第30页 |
第二节 H市社会治安防控工作举措 | 第30-39页 |
一、环城安保圈 | 第30-32页 |
二、公共区域治安防控网 | 第32-34页 |
三、社会面巡逻防控机制 | 第34-35页 |
四、反恐防暴快速反应机制 | 第35-36页 |
五、网格化基础管控工作机制 | 第36-37页 |
六、科技协防机制 | 第37-38页 |
七、治安清查整治机制 | 第38-39页 |
第三节 H市社会治安防控工作成效 | 第39-42页 |
一、社会面治安警情大幅下降 | 第39页 |
二、公安基层基础工作得到强化 | 第39-40页 |
三、应对突发警情处置能力增强 | 第40-41页 |
四、群众满意度得到显著提升 | 第41-42页 |
第五章 H市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存在的问题分析 | 第42-46页 |
第一节 体系内部问题分析 | 第42-44页 |
一、运行机制不顺畅 | 第42-43页 |
二、科技应用不充分 | 第43页 |
三、社会面防控不到位 | 第43-44页 |
四、社会参与不积极 | 第44页 |
第二节 社会外部问题分析 | 第44-46页 |
一、经济发展不平衡 | 第44-45页 |
二、价值观念的变化 | 第45页 |
三、空间条件的变化 | 第45页 |
四、科学技术的发展 | 第45-46页 |
第六章 完善H市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建议 | 第46-54页 |
第一节 以“系统化”为方向,搭建指挥领导整体框架 | 第46-47页 |
一、搭建社会治安防控主体框架 | 第46-47页 |
二、完善响应处置指挥机制 | 第47页 |
第二节 以“信息化”为目标,明确警务平台发展方向 | 第47-49页 |
一、推动云上公安信息建设 | 第47-48页 |
二、推动公安系统整合开放 | 第48-49页 |
第三节 以“网格化”为指引,夯实社会治理防控基础 | 第49-51页 |
一、搭建城市防控框架 | 第49页 |
二、把握重点治理领域 | 第49-50页 |
三、掌控治安复杂区域 | 第50-51页 |
第四节 以“规范化”为支撑,完善执法执勤配套保障 | 第51-54页 |
一、创新警务机制改革 | 第51页 |
二、深化警队教育建设 | 第51-52页 |
三、做好配套保障工作 | 第52-53页 |
四、加强宣传教育力度 | 第53-54页 |
第七章 结论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