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1 引言 | 第17-36页 |
1.1 内蒙古绒山羊概况 | 第17-19页 |
1.1.1 绒山羊的品种特征 | 第17页 |
1.1.2 绒山羊育种概况 | 第17-18页 |
1.1.3 绒山羊绒毛生长规律的研究 | 第18-19页 |
1.2 绒山羊皮肤毛囊概况 | 第19-23页 |
1.2.1 皮肤结构 | 第19-20页 |
1.2.2 毛囊结构 | 第20-21页 |
1.2.3 毛囊的形态发生 | 第21-22页 |
1.2.4 毛囊周期 | 第22-23页 |
1.3 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 | 第23-28页 |
1.3.1 蛋白质的组成 | 第23-25页 |
1.3.2 中心法则 | 第25-26页 |
1.3.3 蛋白质的结构概述 | 第26-27页 |
1.3.4 蛋白质功能的预测 | 第27-28页 |
1.4 蛋白质组学技术与研究进展 | 第28-33页 |
1.4.1 蛋白质组学概述 | 第28页 |
1.4.2 传统蛋白质组学研究方法 | 第28-30页 |
1.4.3 SWATH技术 | 第30-31页 |
1.4.4 蛋白质组学在皮肤毛囊中的研究进展 | 第31-33页 |
1.5 波形蛋白相关研究 | 第33-35页 |
1.5.1 波形蛋白 | 第33页 |
1.5.2 波形蛋白的作用 | 第33-34页 |
1.5.3 波形蛋白在皮肤毛囊中的研究 | 第34-35页 |
1.6 目的意义 | 第35-36页 |
1.7 技术路线 | 第36页 |
2 研究一内蒙古绒山羊皮肤蛋白的鉴定 | 第36-47页 |
2.1 试验材料 | 第36-38页 |
2.1.1 试验样品 | 第36-37页 |
2.1.2 主要试剂 | 第37页 |
2.1.3 主要仪器软件 | 第37-38页 |
2.2 试验方法 | 第38-40页 |
2.2.1 总蛋白的提取 | 第38页 |
2.2.2 蛋白浓度的测定 | 第38页 |
2.2.3 SDS-PAGE凝胶电泳检测 | 第38-39页 |
2.2.4 总蛋白的酶解 | 第39页 |
2.2.5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检测 | 第39-40页 |
2.2.6 总蛋白的鉴定 | 第40页 |
2.2.7 GO功能分析 | 第40页 |
2.2.8 KEGG通路富集分析 | 第40页 |
2.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40-45页 |
2.3.1 总蛋白的提取 | 第40-41页 |
2.3.2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采集数据 | 第41-42页 |
2.3.3 休止期与生长期蛋白鉴定 | 第42-43页 |
2.3.4 两个时期总蛋白鉴定 | 第43页 |
2.3.5 总蛋白GO功能分类 | 第43-45页 |
2.3.6 总蛋白KEGG通路分析 | 第45页 |
2.4 讨论 | 第45-47页 |
2.4.1 酶解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 第45-46页 |
2.4.2 结果分析 | 第46-47页 |
2.5 小结 | 第47页 |
3 研究二内蒙古绒山羊皮肤毛囊生长相关差异蛋白的筛选 | 第47-67页 |
3.1 试验材料 | 第47-49页 |
3.1.1 试验样品 | 第47-48页 |
3.1.2 主要试剂 | 第48页 |
3.1.3 主要仪器软件 | 第48-49页 |
3.2 试验方法 | 第49-52页 |
3.2.1 总蛋白的提取 | 第49页 |
3.2.2 总蛋白的酶解 | 第49-50页 |
3.2.3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检测 | 第50页 |
3.2.4 保留时间校准 | 第50页 |
3.2.5 差异蛋白的筛选 | 第50页 |
3.2.6 GO富集分析 | 第50-51页 |
3.2.7 KEGG通路富集分析 | 第51页 |
3.2.8 KRT25与波形蛋白的Westernblot验证 | 第51-52页 |
3.2.9 蛋白互作网络的构建 | 第52页 |
3.2.10 ALB蛋白跨膜预测 | 第52页 |
3.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52-61页 |
3.3.1 生长期特异表达蛋白的筛选 | 第52页 |
3.3.2 生长期特异表达蛋白GO功能分析 | 第52-54页 |
3.3.3 生长期特异表达蛋白KEGG通路分析 | 第54页 |
3.3.4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检测 | 第54-55页 |
3.3.5 主成分分析 | 第55-56页 |
3.3.6 差异蛋白筛选与鉴定 | 第56-57页 |
3.3.7 差异表达蛋白GO功能分析 | 第57-58页 |
3.3.8 差异表达蛋白KEGG通路分析 | 第58页 |
3.3.9 KRT25与波形蛋白的Westernblot验证 | 第58-59页 |
3.3.10 差异蛋白互作分析 | 第59-60页 |
3.3.11 ALB蛋白跨膜预测 | 第60-61页 |
3.4 讨论 | 第61-66页 |
3.4.1 SWATH技术的优势 | 第61-62页 |
3.4.2 生长期特异表达蛋白与休止期/生长期差异蛋白功能比较 | 第62-64页 |
3.4.3 波形蛋白与角蛋白25验证结果分析 | 第64-65页 |
3.4.4 蛋白互作网络分析及生长机制的预测 | 第65-66页 |
3.5 小结 | 第66-67页 |
4 研究三波形蛋白及其互作蛋白初探 | 第67-86页 |
4.1 试验材料 | 第67-68页 |
4.1.1 试验样品 | 第67页 |
4.1.2 主要试剂 | 第67-68页 |
4.1.3 主要仪器软件 | 第68页 |
4.2 试验方法 | 第68-70页 |
4.2.1 总蛋白提取 | 第68页 |
4.2.2 免疫共沉淀 | 第68-69页 |
4.2.3 酶解 | 第69页 |
4.2.4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检测 | 第69页 |
4.2.5 搜库 | 第69页 |
4.2.6 GO功能富集分析 | 第69页 |
4.2.7 蛋白-蛋白互相作用预测 | 第69页 |
4.2.8 波形蛋白及其互作蛋白结构预测 | 第69-70页 |
4.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70-83页 |
4.3.1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采集免疫共沉淀数据 | 第70页 |
4.3.2 VIM免疫共沉淀获得蛋白的鉴定 | 第70-72页 |
4.3.3 免疫共沉淀蛋白GO功能分析 | 第72-76页 |
4.3.4 VIM免疫共沉淀蛋白-蛋白互作网络分析 | 第76页 |
4.3.5 波形蛋白及其互作蛋白的结构预测 | 第76-83页 |
4.4 讨论 | 第83-86页 |
4.4.1 免疫共沉淀试验中的注意事项 | 第83-84页 |
4.4.2 与波形蛋白互作蛋白分析 | 第84-85页 |
4.4.3 波形蛋白及其互作蛋白结构与功能分析 | 第85-86页 |
4.5 小结 | 第86页 |
5 研究四KRT5、KRT10、KRT71表达趋势与KRT5、KRT10的定位研究 | 第86-101页 |
5.1 试验材料 | 第86-88页 |
5.1.1 试验样品 | 第86页 |
5.1.2 主要试剂 | 第86-87页 |
5.1.3 主要仪器软件 | 第87-88页 |
5.2 试验方法 | 第88-90页 |
5.2.1 提取绒山羊皮肤组织的总蛋白质 | 第88页 |
5.2.2 BCA法测总蛋白浓度 | 第88页 |
5.2.3 目的蛋白与内参的Westernblot试验 | 第88-89页 |
5.2.4 组织石蜡切片的制备 | 第89-90页 |
5.2.5 免疫组化过程 | 第90页 |
5.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90-97页 |
5.3.1 角蛋白5(K5)的Westernblot试验 | 第90-91页 |
5.3.2 角蛋白10(K10)的Westernblot结果 | 第91页 |
5.3.3 角蛋白71(K71)的Westernblot结果 | 第91页 |
5.3.4 角蛋白5横切免疫组化 | 第91-93页 |
5.3.5 角蛋白5纵切免疫组化 | 第93-94页 |
5.3.6 角蛋白10横切免疫组化 | 第94-95页 |
5.3.7 角蛋白10纵切免疫组化 | 第95-97页 |
5.4 讨论 | 第97-101页 |
5.4.1 westernblot试验中常见问题 | 第97页 |
5.4.2 石蜡切片制作中常见问题以及相关解决方法 | 第97-98页 |
5.4.3 非特异性染色的识别 | 第98-99页 |
5.4.4 角蛋白5、角蛋白10和角蛋白71在休止期与生长期中的表达差异分析 | 第99-100页 |
5.4.5 在毛囊中的定位分析 | 第100-101页 |
5.5 小结 | 第101页 |
6 论文总结、创新点以及下一步研究问题 | 第101-104页 |
6.1 总结 | 第101-103页 |
6.2 创新点 | 第103页 |
6.3 下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103-104页 |
致谢 | 第104-105页 |
参考文献 | 第105-120页 |
附表1 生长期特异表达蛋白 | 第120-179页 |
作者简介 | 第1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