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创新点摘要 | 第6-9页 |
绪论 | 第9-12页 |
1.1 本文研究的意义 | 第9页 |
1.2 本文的研究目的 | 第9-10页 |
1.3 国内外同井注采研究技术现状 | 第10-12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第一章 常见油水分离方法及其原理 | 第12-19页 |
1.1 常见油水分离方法 | 第12-14页 |
1.1.1 离心式分离 | 第12页 |
1.1.2 重力式分离 | 第12页 |
1.1.3 电脱分离 | 第12-13页 |
1.1.4 粗粒化分离 | 第13页 |
1.1.5 气浮选法 | 第13页 |
1.1.6 其他油水分离方法 | 第13-14页 |
1.2 聚并等流分离器的结构及分离原理 | 第14-19页 |
1.2.1 分离器的构造 | 第14-19页 |
第二章 分离器中油水分离过程的理论分析 | 第19-32页 |
2.1 重力式油水分离器中影响液滴运动的因素 | 第19-22页 |
2.1.1 液滴间的相互作用 | 第19-20页 |
2.1.2 滴内环流的影响 | 第20-21页 |
2.1.3 流场分布不均匀的影响 | 第21页 |
2.1.4 液滴形状的影响 | 第21-22页 |
2.2 低雷诺数下球形油滴在油水分离器中的运动 | 第22-26页 |
2.2.1 油滴的受力分析及水流对油滴的绕球运动 | 第22-24页 |
2.2.2 单个液滴的上浮终端速度 | 第24-26页 |
2.3 沉降杯中油滴的聚并 | 第26-32页 |
2.3.1 油滴的聚并机理 | 第26-29页 |
2.3.2 分散相油滴聚合后粒径变化 | 第29页 |
2.3.3 油滴聚并后的速度变化 | 第29-31页 |
2.3.4 油滴的聚并速率 | 第31-32页 |
第三章 井下油水分离装置研制及评价 | 第32-52页 |
3.1 多杯等流重力沉降式井下油水分离器结构及室内试验 | 第32-39页 |
3.1.1 多杯等流重力沉降式井下油水分离器结构及工作原理 | 第32-34页 |
3.1.2 多杯等流重力沉降式井下油水分离器分离效率室内实验 | 第34-39页 |
3.2 皇冠状可排砂沉降杯研制及室内试验 | 第39-45页 |
3.2.1 漏砂实验方法与步骤 | 第40-42页 |
3.2.2 漏砂孔对油水分离效果影响实验研究 | 第42-45页 |
3.3 利用相渗原理提高分离效果的室内实验 | 第45-47页 |
3.4 沉降式油水分离装置多杯等流方法研究 | 第47-52页 |
第四章 同井注采配套工艺技术研究 | 第52-62页 |
4.1 多杯等流重力沉降式同井注采下艺管柱组成及工作原理 | 第52-53页 |
4.2 沉降式井下油水分离封隔工艺技术研究 | 第53-54页 |
4.3 浸入式柱塞悬重泵 | 第54-55页 |
4.4 密封活塞 | 第55-56页 |
4.5 上下泵之间杆柱防偏磨方法研究 | 第56-62页 |
第五章 井下油水分离及同井注采工艺现场试验 | 第62-67页 |
5.1 回注层段注入压力监测技术研究 | 第62-64页 |
5.1.1 回注层段压力监测技术 | 第62-63页 |
5.1.2 注入压力监测结果 | 第63-64页 |
5.2 同井注采工艺试验情况 | 第64-67页 |
5.2.1 重力沉降式同井注采工艺试验情况 | 第64-66页 |
5.2.2 试验效果 | 第66页 |
5.2.3 同井注采试验能耗情况分析 | 第66-67页 |
结论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
详细摘要 | 第73-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