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咏剧词研究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绪论 | 第11-17页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第11-12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三、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5-17页 |
第一章 清初咏剧词的整体考察 | 第17-41页 |
第一节 清初咏剧词兴盛的原因 | 第17-23页 |
一、清初戏剧的繁荣 | 第17-20页 |
二、清初戏剧理论的兴起 | 第20-22页 |
三、从咏剧诗到咏剧词 | 第22-23页 |
第二节 清初咏剧词的发展 | 第23-26页 |
一、顺康之际——起步阶段 | 第23-24页 |
二、康熙前期——发展阶段 | 第24-25页 |
三、康熙后期——繁盛阶段 | 第25-26页 |
第三节 咏剧词作者述略 | 第26-41页 |
一、清初咏剧词人一览表 | 第26-35页 |
二、咏剧词人身份 | 第35-37页 |
三、文人观剧取向 | 第37-41页 |
第二章 清初咏剧词的价值与特色 | 第41-63页 |
第一节 咏剧词的史料价值 | 第41-55页 |
一、戏剧演出史料 | 第41-44页 |
二、搬演剧目史料 | 第44-53页 |
三、戏剧演员史料 | 第53-55页 |
第二节 咏剧词的文体特色 | 第55-63页 |
一、文学之美 | 第56-58页 |
二、“词浅意深” | 第58-60页 |
三、即席评论 | 第60-63页 |
第三章 咏剧词专题研究 | 第63-81页 |
第一节 李雯《题<西厢图>二十则》解读 | 第63-71页 |
一、《西厢记》的风靡 | 第63-64页 |
二、刊本插图与题画组词 | 第64-66页 |
三、联章演绎戏剧情节 | 第66-68页 |
四、《题<西厢图>二十则》的艺术特色 | 第68-71页 |
第二节 “释”女剧 | 第71-81页 |
一、《全清词·顺康卷》中的“女剧” | 第71-74页 |
二、“家姬演剧”与“女乐” | 第74-77页 |
三、其他文体中的“女剧” | 第77-79页 |
四、“女剧”余论 | 第79-81页 |
结语 | 第81-83页 |
附录 | 第83-197页 |
参考文献 | 第197-201页 |
致谢 | 第201-203页 |
作者简历 | 第203-205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20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