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国家行政管理论文--国家机关工作与人事管理论文

智慧公共服务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19页
    1.1 研究的背景和研究意义第10-12页
        1.1.1 研究背景第10-11页
        1.1.2 研究意义第11-12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2-15页
        1.2.1 国内研究现状第12-14页
        1.2.2 国外研究现状第14-15页
    1.3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第15-16页
        1.3.1 研究的创新点第15页
        1.3.2 研究的不足之处第15-16页
    1.4 研究的方法与技术路线第16-18页
        1.4.1 研究的方法第16-17页
        1.4.2 研究的技术路线第17-18页
    1.5 论文安排第18-19页
第二章 智慧公共服务及其评价指标体系相关理论第19-26页
    2.1 智慧公共服务相关概念与框架第19-24页
        2.1.1 智慧公共服务的相关定义及内涵第19-21页
        2.1.2 智慧公共服务的领域界定和分类第21-23页
        2.1.3 智慧公共服务的发展趋势第23-24页
    2.2 智慧公共服务评价指标体系相关理论概述第24-26页
        2.2.1 智慧公共服务评价指标体系定义第24-25页
        2.2.2 智慧公共服务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原则第25-26页
第三章 国内外典型智慧公共服务评价指标体系分析第26-35页
    3.1 国外典型智慧公共服务评价指标体系分析第27-28页
        3.1.1 智慧城市组织“六指标”评价体系第27页
        3.1.2 国际智慧社区“五指标”评价体系第27-28页
    3.2 国内典型智慧公共服务评价指标体系分析第28-32页
        3.2.1 智慧旅游“三指标”评价体系第29-30页
        3.2.2 四川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双指标”评价体系第30-32页
    3.3 综合分析第32-33页
    3.4 国内外典型智慧公共服务评价指标体系不足之处及经验启示第33-35页
第四章 智慧公共服务评价指标体系的框架构建第35-46页
    4.1 智慧公共服务评价体系构建的原则第35-36页
        4.1.1 创新性与类比性相结合的原则第35页
        4.1.2 动态性与普适性相结合的原则第35页
        4.1.3 系统性与代表性相结合的原则第35页
        4.1.4 操作性与可比性相结合的原则第35-36页
    4.2 智慧公共服务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流程和依据第36-37页
    4.3 智慧公共服务评价指标体系初步构建第37-46页
        4.3.1 一级指标的初选第37-39页
        4.3.2 二、三级指标的初选第39-44页
        4.3.3 评价指标体系的初设第44-46页
第五章 智慧公共服务评价指标体系的优化及确立第46-72页
    5.1 评价指标体系筛选和修正第46-57页
        5.1.1 德尔菲法的开展情况第46-48页
        5.1.2 第一轮专家咨询问卷的评价及筛选情况第48-56页
        5.1.3 第二轮专家咨询问卷的优化及调整情况第56-57页
    5.2 智慧公共服务评价指标体系的确立第57-59页
    5.3 评价指标体系的赋权第59-72页
        5.3.1 层次分析法的开展情况第59-60页
        5.3.2 重要性两两对比评价矩阵的建立及计算第60-68页
        5.3.3 智慧公共服务评价指标体系权重的确定第68-72页
第六章 智慧公共服务评价体系的实证——以成都温江区为例第72-79页
    6.1 成都市温江区智慧公共服务建设简介第72页
    6.2 成都市温江区智慧公共服务评价实证第72-79页
        6.2.1 原始数据的来源和预处理第72-73页
        6.2.2 第一轮专家咨询问卷的评价及筛选情况第73-76页
        6.2.3 第二轮专家咨询问卷的优化及调整情况第76-79页
第七章 文章结论与展望第79-80页
    7.1 文章结论第79页
    7.2 研究不足及展望第79-80页
致谢第80-81页
参考文献第81-84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84-85页
附表第85-96页

论文共9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政府购买社会组织公共服务问题研究--以福建省为例
下一篇:社会治理视角下社区养老发展困境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