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总体规划论文

我国山地城市空间形态调查研究--华北地区

中文摘要第3-4页
英文摘要第4-5页
1. 绪论第18-32页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第18-20页
        1.1.1 研究背景第18-19页
        1.1.2 问题提出第19-20页
    1.2 研究基本概念与范畴第20-23页
        1.2.1 华北地区范围界定第20-22页
        1.2.2 山地与山地城市概念界定第22-23页
        1.2.3 城市空间形态概念界定第23页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第23-29页
        1.3.1 山地城市相关研究第23-24页
        1.3.2 城市空间形态相关研究第24-27页
        1.3.3 华北地区山地城市相关研究第27-29页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29-30页
        1.4.1 研究目的第29页
        1.4.2 研究意义第29-30页
    1.5 研究方法与论文框架第30-32页
        1.5.1 论文研究方法第30页
        1.5.2 论文组织构架第30-32页
2.华北地区山地城市发展概述第32-44页
    2.1 山地城市生成发展环境特征第32-38页
        2.1.1 自然环境特征第32-34页
        2.1.2 历史人文特征第34-37页
        2.1.3 经济发展特征第37-38页
    2.3 华北地区山地城市选址与分布规律第38-41页
        2.3.1 城市选址与山河(海)的关系第38页
        2.3.2 随河流山谷树枝状分布第38-40页
        2.3.3 随矿区资源片状分布第40-41页
        2.3.4 沿主要山脉周边分布第41页
        2.3.5 随军事防御带状分布第41页
    2.4 本章小结第41-44页
3 古代华北地区山地城市形态特征演变进程(1840 年以前)第44-70页
    3.1 古代华北地区山地城市发展背景第44页
    3.2 先秦时期第44-51页
        3.2.1 城市发展概述第44页
        3.2.2 典型案例分析第44-51页
        3.2.3 城市形态特征总结第51页
    3.3 秦汉—明清第51-65页
        3.3.1 城市发展概述第52-55页
        3.3.2 典型案例分析第55-65页
        3.3.3 城市空间形态总结第65页
    3.4 华北地区古代山地城市主要影响因素第65-69页
        3.4.1 战争影响第65-66页
        3.4.2 海(水)陆、路陆交通条件影响第66页
        3.4.3 自然环境因素第66-68页
        3.4.4 早期营建思想的交融第68-69页
    3.5 本章小结第69-70页
4. 近代华北地区山地城市形态特征演变进程(1840—1949)第70-90页
    4.1 近代华北地区城市发展背景第70-71页
        4.1.1 民族资本主义快速发展第70页
        4.1.2 战争毁灭与文化植入第70-71页
        4.1.3 不平等条约与商埠的兴起第71页
    4.2 近代华北地区山地城市形态特征演变典型案例第71-83页
        4.2.1 由海防卫所发展而成第71-80页
        4.2.2 由商业交通兴起第80-82页
        4.2.3 由矿产资源兴起第82-83页
    4.3 近代华北地区山地城市空间形态特征第83-85页
        4.3.1 由封闭到开放的城市物质空间第83-84页
        4.3.2 由单一到多元的城市功能空间第84-85页
        4.3.3 由逃避建设到适当利用的城市山地环境第85页
        4.3.4 由传统到多样的城市风格第85页
    4.4 近代华北地区山地城市影响因素第85-87页
        4.4.1 以铁路为主导的交通影响第85-86页
        4.4.2 国内外战争影响第86页
        4.4.3 政治经济制度改革及革命影响第86-87页
    4.5 本章小结第87-90页
5.现代华北地区山地城市形态演变进程(1949—今)第90-116页
    5.1 现代华北地区城市发展背景第90-91页
        5.1.1 改革开放前波动发展第90页
        5.1.2 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下的快速发展第90页
        5.1.3 全球化、统筹思想下的稳定发展第90-91页
    5.2 现代华北地区山地城市形态特征演变典型案例第91-110页
        5.2.1 张家口第91-92页
        5.2.2 烟台第92-97页
        5.2.3 晋城第97-100页
        5.2.4 阳泉第100-102页
        5.2.5 承德市第102-104页
        5.2.6 济南市第104-107页
        5.2.7 青岛市第107-110页
    5.3 现代华北地区山地城市影响因素第110-114页
        5.3.1 国家政策导向下的规划思潮变迁第110-111页
        5.3.2 经济发展导向下的山地城市空间拓展的变迁第111-112页
        5.3.3 自然地理的限制第112-113页
        5.3.4 以计算机为导向的科学技术的发展第113-114页
    5.4 本章小结第114-116页
6.华北地区山地城市形态结构总体认知第116-162页
    6.1 华北地区山地城市形态类型分类第116-122页
        6.1.1 山地城市的分类第116-118页
        6.1.2 城市形态与城市选址综合第118-122页
    6.2 华北地区山地城市空间形态及演变类型实例第122-145页
        6.2.1 单中心团块型山地城市第122-129页
        6.2.2 带型山地城市第129-136页
        6.2.3 组团型山地城市第136-141页
        6.2.4 树枝型山地城市第141-145页
    6.3 华北地区山地城市空间形态演变进程与模式第145-157页
        6.3.1 山地城市空间形态演变动力机制第145-147页
        6.3.2 山地城市空间形态演变模式第147-153页
        6.3.3 山地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一般规律第153-157页
    6.4 华北地区与西南地区山地城市空间形态的差异第157-161页
        6.4.1 相对规整的城市路网形态(中观)第157页
        6.4.2 相对规整的城市空间肌理的(微观)第157页
        6.4.3 相对较低的山体接触度(相对较低的山地地形适应性)第157-159页
        6.4.4 相对清晰的山地城市边界第159-161页
    6.5 本章小结第161-162页
7.经验总结及借鉴意义第162-168页
    7.1 山地城市形态扩展的历史经验第162-163页
        7.1.1 对于自然环境的自适应性第162页
        7.1.2 对城市功能变化的适应性第162-163页
    7.2 山地城市空间扩展的现实困境第163-164页
        7.2.1 自然环境约束第163页
        7.2.2 山地生态系统破坏第163-164页
        7.2.3 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与空间结构滞后第164页
    7.3 山地城市形态扩展的优化策略第164-168页
        7.3.1 正确引导城市扩展与山体的关系第164-165页
        7.3.2 及时引导山地城市空间跳跃式发展第165-166页
        7.3.3 存量拓展与增量拓展相结合第166-168页
8.结论第168-170页
    8.1 主要结论第168页
    8.2 论文创新点第168-169页
    8.3 研究不足及后续展望第169-170页
致谢第170-172页
参考文献第172-176页
附录第176页

论文共17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人群心理满足的城市美丽街道环境特征研究
下一篇:南方山地住区低碳规划要素研究--以重庆主城住区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