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9-17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1.2 框架结构“强柱弱梁”屈服机制概述 | 第10-12页 |
1.3 国内外规范关于有效翼缘宽度的规定 | 第12-13页 |
1.3.1 我国规范的规定 | 第12页 |
1.3.2 国外规范的规定 | 第12-13页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4.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4.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5 本文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2 考虑现浇楼板影响的框架结构抗震性能分析 | 第17-41页 |
2.1 引言 | 第17页 |
2.2 Pushover分析方法 | 第17-21页 |
2.2.1 基本假定 | 第17页 |
2.2.2 等效单自由度体系的形成 | 第17-20页 |
2.2.3 Pushover分析步骤 | 第20-21页 |
2.3 Pushover分析过程中的重要参量 | 第21-26页 |
2.3.1 荷载作用方式 | 第21-24页 |
2.3.2 塑性铰 | 第24-25页 |
2.3.3 分层非线性壳单元 | 第25-26页 |
2.3.4 推覆位移的确定 | 第26页 |
2.4 计算结果的验证 | 第26-29页 |
2.4.1 分析模型 | 第26-28页 |
2.4.2 对比结果分析 | 第28-29页 |
2.5 现浇楼板参与工作后框架结构的Pushover分析研究 | 第29-38页 |
2.5.1 结构模型概况 | 第29-31页 |
2.5.2 模型参数定义 | 第31-33页 |
2.5.3 模态分析 | 第33-34页 |
2.5.4 框架结构屈服机制的对比分析 | 第34-37页 |
2.5.5 基底剪力-顶点位移的关系的对比分析 | 第37-38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8-41页 |
3 基于楼板参数的框架结构抗震性能影响因素分析 | 第41-57页 |
3.1 引言 | 第41页 |
3.2 反应谱参数的确定 | 第41-42页 |
3.3 现浇板厚度对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 | 第42-46页 |
3.3.1 塑性铰分布与Pushover曲线对比 | 第42-44页 |
3.3.2 板厚对结构侧移的影响 | 第44-46页 |
3.4 梁高对带楼板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 | 第46-50页 |
3.4.1 塑性铰分布与Pushover曲线对比 | 第46-49页 |
3.4.2 梁高对结构侧移的影响 | 第49-50页 |
3.5 柱端弯矩增大系数对带楼板框架结构的影响 | 第50-55页 |
3.5.1 柱端弯矩增大系数取值 | 第50-51页 |
3.5.2 塑性铰分布与Pushover曲线对比 | 第51-53页 |
3.5.3 ch 对结构侧移的影响 | 第53-55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55-57页 |
4 框架结构中梁的有效翼缘宽度取值研究 | 第57-73页 |
4.1 引言 | 第57页 |
4.2 现浇楼板对梁刚度和受弯承载力的影响 | 第57-59页 |
4.2.1 对梁刚度的影响 | 第57-58页 |
4.2.2 对梁受弯承载力的影响 | 第58-59页 |
4.3 梁的有效翼缘宽度取值分析 | 第59-61页 |
4.3.1 主要影响因素 | 第59页 |
4.3.2 主要研究结果 | 第59-60页 |
4.3.3 受力机理分析 | 第60-61页 |
4.4 考虑楼板影响的有效翼缘宽度范围研究 | 第61-67页 |
4.4.1 对比模型 | 第61-63页 |
4.4.2 模型九的屈服机制分析 | 第63-64页 |
4.4.3 模型十的屈服机制分析 | 第64-65页 |
4.4.4 模型十一的屈服机制分析 | 第65-67页 |
4.4.5 对比模型的Pushover曲线 | 第67页 |
4.5 有效翼缘宽度的取值 | 第67-70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70-73页 |
5 结论与展望 | 第73-75页 |
5.1 主要结论 | 第73-74页 |
5.2 展望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8页 |
致谢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