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书院讲会及其特点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7-14页 |
1.1 主要概念的界定 | 第7-9页 |
1.1.1 清代 | 第7页 |
1.1.2 书院 | 第7页 |
1.1.3 讲会 | 第7-9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1.2.1 关于中国书院史的整体研究 | 第9-10页 |
1.2.2 关于中国书院讲会的研究 | 第10页 |
1.2.3 关于清代书院讲会的研究 | 第10-11页 |
1.3 选题的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2-14页 |
第2章 清代书院讲会的述略 | 第14-29页 |
2.1 三山讲学与讲会 | 第14-18页 |
2.2 庐陵讲学与讲会 | 第18-19页 |
2.3 甬上证人书院的讲会 | 第19-21页 |
2.4 嵩阳书院的讲会 | 第21-23页 |
2.5 明道书院的讲会 | 第23-24页 |
2.6 紫阳书院的讲会 | 第24-26页 |
2.7 姚江书院的讲会 | 第26-27页 |
2.8 还古书院的讲会 | 第27-29页 |
第3章 清代书院讲会的特点 | 第29-35页 |
3.1 数量较前代少 | 第29-30页 |
3.2 时间集中于清初 | 第30-31页 |
3.3 争辩程度不如以前激烈 | 第31-32页 |
3.4 评论时政色彩较淡 | 第32-33页 |
3.5 教化民众功能继续维持 | 第33-35页 |
第4章 形成清代书院讲会特点的政治原因 | 第35-42页 |
4.1 书院政策的调整 | 第35-38页 |
4.1.1 不同时期的书院政策 | 第35-37页 |
4.1.2 不同政策对书院讲会的影响 | 第37-38页 |
4.2 文字狱的盛行 | 第38-42页 |
4.2.1 文字狱的产生与发展 | 第38-39页 |
4.2.2 文字狱对书院讲会的影响 | 第39-42页 |
第5章 形成清代书院讲会特点的文化原因 | 第42-50页 |
5.1 理学的逐渐衰微 | 第42-45页 |
5.1.1 理学在清代的概况 | 第42-43页 |
5.1.2 理学对书院讲会的影响 | 第43-45页 |
5.2 考据学的兴起 | 第45-47页 |
5.2.1 考据学的产生与发展 | 第45页 |
5.2.2 考据学对书院讲会的影响 | 第45-47页 |
5.3 士子的八股情结较浓 | 第47-50页 |
5.3.1 八股文产生的缘由 | 第47-48页 |
5.3.2 八股文对书院讲会的影响 | 第48-50页 |
第6章 教育学视野下的清代书院讲会功能 | 第50-60页 |
6.1 书院讲会与清代的学术争鸣 | 第50-52页 |
6.2 书院讲会与清代民众的教化 | 第52-54页 |
6.3 书院讲会与清代的时政评论 | 第54-55页 |
6.4 清代书院讲会的教育学意义 | 第55-60页 |
结语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著)及科研情况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