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1 引言 | 第8-16页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8-9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8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8-9页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综述 | 第9-12页 |
1.2.1 国外研究发展动态 | 第9-10页 |
1.2.2 国内研究发展现状 | 第10-12页 |
1.2.3 国内外研究发展动态总结 | 第12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目标 | 第12-13页 |
1.3.1 研究目标 | 第12-13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3页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3-15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4.2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4-15页 |
1.5 论文特色与可能的创新 | 第15-16页 |
2 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6-22页 |
2.1 核心概念的界定 | 第16-18页 |
2.1.1 大城市 | 第16-17页 |
2.1.2 土地定级 | 第17-18页 |
2.2 模糊K均值聚类 | 第18-19页 |
2.2.1 模糊聚类 | 第18页 |
2.2.2 模糊集合 | 第18-19页 |
2.3 多因素综合评定法 | 第19-22页 |
3 多因素综合评定法土地定级因素研究 | 第22-43页 |
3.1 土地定级用途类型 | 第22-25页 |
3.1.1 我国现行土地用途分类体系 | 第22-23页 |
3.1.2 土地定级用途类型划分 | 第23-25页 |
3.2 大城市土地定级因素的特殊性 | 第25-28页 |
3.3 大城市不同用途土地定级因素体系 | 第28-33页 |
3.3.1 土地定级因素分析 | 第28-29页 |
3.3.2 确定大城市土地定级因素的基本原则 | 第29-30页 |
3.3.3 不同用途土地定级因素体系 | 第30-33页 |
3.4 大城市土地定级因素质量衡量指标 | 第33-38页 |
3.5 大城市土地定级因素权重确定 | 第38-43页 |
3.5.1 主观赋值法 | 第38-40页 |
3.5.2 客观赋值法 | 第40-42页 |
3.5.3 权重确定方法分析 | 第42-43页 |
4 基于K均值聚类的定级因素影响分值测算研究 | 第43-51页 |
4.1 大城市土地定级因素分析 | 第43-44页 |
4.2 基于K均值聚类的大城市因素分析可行性分析 | 第44-46页 |
4.2.1 方法上的适用性 | 第44-45页 |
4.2.2 操作上的可行性 | 第45-46页 |
4.3 基于K均值聚类的因素分析模型 | 第46-49页 |
4.3.1 确定数据集 | 第46页 |
4.3.2 求取质心 | 第46-47页 |
4.3.3 评价指标 | 第47页 |
4.3.4K均值聚类运用分析 | 第47-49页 |
4.4 定级因素影响分值测算 | 第49-51页 |
5 基于模糊K均值聚类的土地级别划分研究 | 第51-56页 |
5.1 基于模糊K均值聚类的土地级别划分可行性分析 | 第51-52页 |
5.1.1 方法上的适用性 | 第51页 |
5.1.2 操作上的可行性 | 第51-52页 |
5.2 传统方法级别划分 | 第52页 |
5.3 基于模糊K均值聚类的土地级别数的确定 | 第52-53页 |
5.4 基于模糊K均值聚类的土地级别划分 | 第53-56页 |
5.4.1 确定数据集 | 第53页 |
5.4.2 建立隶属度矩阵 | 第53-54页 |
5.4.3 求取质心 | 第54页 |
5.4.4 更新隶属度 | 第54-55页 |
5.4.5 评价指标 | 第55页 |
5.4.6 结果分析 | 第55-56页 |
6 基于模糊K均值聚类法土地定级的实证分析 | 第56-69页 |
6.1 土地定级对象概况 | 第56页 |
6.2 南昌市土地因素因子体系的构建 | 第56-58页 |
6.3 基于K-均值聚类的定级因素影响分值的测算 | 第58-61页 |
6.3.1 确定数据集 | 第58-59页 |
6.3.2 结果分析 | 第59-61页 |
6.4 基于模糊K均值聚类的级别划分 | 第61-69页 |
6.4.1 土地定级因素预处理 | 第61-62页 |
6.4.2 级别数的确定 | 第62-64页 |
6.4.3 级别划分 | 第64-69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69-71页 |
7.1 论文总结 | 第69页 |
7.2 不足之处与展望 | 第69-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4页 |
附录 | 第74-76页 |
致谢 | 第76-77页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著)及科研情况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