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30页 |
1.1 真菌多糖的研究概况 | 第12-21页 |
1.1.1 真菌多糖的提取 | 第12-15页 |
1.1.2 真菌多糖的分离纯化 | 第15-16页 |
1.1.3 真菌多糖的结构研究 | 第16-19页 |
1.1.4 真菌多糖的生物活性 | 第19-21页 |
1.2 冬虫夏草多糖的研究进展 | 第21-27页 |
1.2.1 冬虫夏草的生物学特性 | 第22-23页 |
1.2.2 冬虫夏草主要化学成分 | 第23页 |
1.2.3 冬虫夏草多糖的来源 | 第23-25页 |
1.2.4 冬虫夏草多糖的提取和理化性质 | 第25页 |
1.2.5 冬虫夏草多糖的结构表征 | 第25-26页 |
1.2.6 冬虫夏草多糖的生理活性 | 第26-27页 |
1.3 几种外源植物激素的介绍 | 第27-29页 |
1.3.1 吲哚乙酸 | 第27页 |
1.3.2 赤霉素 | 第27-28页 |
1.3.3 α-萘乙酸 | 第28页 |
1.3.4 吲哚丁酸 | 第28页 |
1.3.5 玉米素 | 第28-29页 |
1.4 研究目的、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29-30页 |
1.4.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9页 |
1.4.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9-30页 |
第二章 外源植物激素对冬虫夏草生物量和胞外多糖产量的影响 | 第30-42页 |
2.1 试验材料与仪器 | 第30页 |
2.1.1 材料与试剂 | 第30页 |
2.1.2 实验仪器 | 第30页 |
2.2 试验方法 | 第30-32页 |
2.2.1 培养基配制 | 第30-31页 |
2.2.2 接种与培养 | 第31页 |
2.2.3 冬虫夏草生物量的测定 | 第31页 |
2.2.4 胞外多糖的分离 | 第31页 |
2.2.5 胞外多糖含量的测定 | 第31-32页 |
2.2.6 数据处理 | 第32页 |
2.3 结果讨论 | 第32-39页 |
2.3.1 外源植物激素对冬虫夏草生物量的影响 | 第32-35页 |
2.3.2 外源植物激素对冬虫夏草胞外多糖产量的影响 | 第35-39页 |
2.4 确定最佳的外源植物激素 | 第39-40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0-42页 |
第三章 冬虫夏草胞外多糖的分离纯化及其理化性质研究 | 第42-56页 |
3.1 试验材料与仪器 | 第42-43页 |
3.1.1 材料与试剂 | 第42页 |
3.1.2 主要仪器及设备 | 第42-43页 |
3.2 试验方法 | 第43-46页 |
3.2.1 胞外多糖的化学成分测定 | 第43页 |
3.2.2 胞外多糖的纯化 | 第43-44页 |
3.2.3 胞外多糖的纯度检验 | 第44页 |
3.2.4 基本理化性质 | 第44-46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46-54页 |
3.3.1 胞外多糖的化学组成 | 第46页 |
3.3.2 胞外多糖的纯化结果 | 第46-48页 |
3.3.3 胞外多糖的纯度检验结果 | 第48-51页 |
3.3.4 胞外多糖的基本理化性质 | 第51-54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4-56页 |
第四章 冬虫夏草胞外多糖抗氧化活性研究 | 第56-66页 |
4.1 试验材料与仪器 | 第56页 |
4.1.1 材料与试剂 | 第56页 |
4.1.2 主要仪器 | 第56页 |
4.2 试验方法 | 第56-58页 |
4.2.1 DPPH清除能力的测定 | 第56-57页 |
4.2.2 ABTS·+清除能力测定 | 第57页 |
4.2.3 铁离子还原力(FRAP) | 第57-58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58-64页 |
4.3.1 IAA对冬虫夏草胞外多糖抗氧化性的影响 | 第58-60页 |
4.3.2 EPS-w,EPS-1s的抗氧化活性比较 | 第60-62页 |
4.3.3 EPS-1w,EPS-2w的抗氧化活性比较 | 第62-64页 |
4.4 讨论 | 第64-65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66-68页 |
致谢 | 第68-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80页 |
附录A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