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敦颐“中和”思想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9-12页 |
第1章 “中和”思想的渊源 | 第12-21页 |
1.1 “中和”思想的历史发展 | 第12-17页 |
1.2 周敦颐“中和”思想的直接来源 | 第17-21页 |
1.2.1 《周易》的“中和”思想 | 第18-19页 |
1.2.2 《中庸》的“中和”思想 | 第19-21页 |
第2章 “中和”的内涵 | 第21-30页 |
2.1 以“和”为“中” | 第21-22页 |
2.2 “中和”的意蕴 | 第22-27页 |
2.2.1 本体层面 | 第22-23页 |
2.2.2 人性层面 | 第23-24页 |
2.2.3 修养层面 | 第24-26页 |
2.2.4 认识层面 | 第26-27页 |
2.3 “中和”与“诚” | 第27-30页 |
第3章 “中和”的障碍与实现途径 | 第30-38页 |
3.1 “中和”的障碍 | 第30-33页 |
3.1.1 “邪动” | 第30-31页 |
3.1.2 “不闻过” | 第31-32页 |
3.1.3 私欲 | 第32-33页 |
3.2 “中和”的实现途径 | 第33-38页 |
3.2.1 立诚 | 第33-34页 |
3.2.2 无欲主静 | 第34-35页 |
3.2.3 尊师重道 | 第35-36页 |
3.2.4 勤思 | 第36-38页 |
第4章 “中和”思想的影响 | 第38-44页 |
4.1 对程颐的影响 | 第38-40页 |
4.2 对朱熹的影响 | 第40-42页 |
4.3 对王阳明的影响 | 第42-44页 |
结语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7页 |
致谢 | 第47-48页 |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