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舶电网谐波分析与抑制的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7页 |
1.1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1页 |
1.2 谐波产生的原因和危害 | 第11-12页 |
1.2.1 产生的原因 | 第11-12页 |
1.2.2 谐波的危害 | 第12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4 谐波测量的发展趋势 | 第15页 |
1.5 论文工作及结构 | 第15-17页 |
第2章 船舶电网谐波分析与神经网络 | 第17-25页 |
2.1 船舶电网中的谐波源 | 第17-18页 |
2.1.1 电机 | 第17页 |
2.1.2 变流装置 | 第17页 |
2.1.3 变压器 | 第17-18页 |
2.2 谐波分析方法 | 第18-20页 |
2.2.1 模拟带通或带阻滤波器分析法 | 第18页 |
2.2.2 采用快速傅里叶变换法 | 第18页 |
2.2.3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法 | 第18-19页 |
2.2.4 小波变换法 | 第19页 |
2.2.5 希尔伯特-黄变换法 | 第19页 |
2.2.6 基于SVD算法的谐波分析法 | 第19页 |
2.2.7 基于Prony算法的谐波分析法 | 第19-20页 |
2.3 神经网络 | 第20-24页 |
2.3.1 神经网络的概述 | 第20页 |
2.3.2 神经网络的发展历程 | 第20-21页 |
2.3.3 人工神经网络的基本知识 | 第21-23页 |
2.3.4 人工神经网络的特点 | 第23页 |
2.3.5 人工神经网络的分类 | 第23页 |
2.3.6 人工神经网络的自学习过程 | 第23-24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第3章 FFT与改进BP算法谐波分析 | 第25-44页 |
3.1 傅里叶变换 | 第25-28页 |
3.1.1 傅里叶级数 | 第25-26页 |
3.1.2 连续傅里叶变换 | 第26页 |
3.1.3 离散傅里叶变换 | 第26-27页 |
3.1.4 快速傅里叶变换 | 第27-28页 |
3.2 FFT存在的缺陷 | 第28-30页 |
3.2.1 频谱泄露 | 第28-30页 |
3.2.2 栅栏效应 | 第30页 |
3.3 常见的神经网络 | 第30-36页 |
3.3.1 Hopfield神经网络 | 第30-32页 |
3.3.2 BP网络 | 第32-34页 |
3.3.3 海明网络(Hamming) | 第34-36页 |
3.4 本文算法 | 第36-40页 |
3.4.1 BP算法 | 第36-38页 |
3.4.2 BP改进算法 | 第38-40页 |
3.5 仿真结果分析 | 第40-43页 |
3.5.1 仿真流程 | 第40页 |
3.5.2 实例分析 | 第40-43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4章 谐波抑制的研究 | 第44-54页 |
4.1 谐波治理的方法 | 第44-45页 |
4.1.1 主动型谐波治理 | 第44页 |
4.1.2 被动型谐波治理 | 第44-45页 |
4.2 并联型有源滤波器原理 | 第45-47页 |
4.2.1 滤波器原理结构 | 第45-46页 |
4.2.2 改进并联型有源滤波器结构 | 第46-47页 |
4.3 本文采用的算法 | 第47-53页 |
4.3.1 瞬时无功功率理论 | 第47-49页 |
4.3.2 谐波电流检测算法 | 第49-50页 |
4.3.3 改进的i_p-i_q谐波检测算法 | 第50-53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5章 建模与仿真 | 第54-63页 |
5.1 仿真模型搭建 | 第54-57页 |
5.1.1 非线性负载模块 | 第54-55页 |
5.1.2 指令电流运算模块 | 第55-56页 |
5.1.3 滞环比较控制模型 | 第56页 |
5.1.4 主电路模型 | 第56-57页 |
5.2 仿真结果与分析 | 第57-62页 |
5.2.1 三相对称仿真分析 | 第57-58页 |
5.2.2 三相不对称仿真结果分析 | 第58-62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结论 | 第63-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69-70页 |
致谢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