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5页 |
1.1 研究工作的背景与意义 | 第10-11页 |
1.2 研究历史及现状 | 第11-13页 |
1.2.1 子阵划分研究历史与现状 | 第11-12页 |
1.2.2 数字波束形成研究历史与现状 | 第12-13页 |
1.3 论文主要内容和章节安排 | 第13-15页 |
第二章 阵列信号模型及数字波束形成原理 | 第15-26页 |
2.1 阵列信号模型 | 第15-20页 |
2.1.1 线阵接收信号模型 | 第15-18页 |
2.1.2 面阵接收信号模型 | 第18-20页 |
2.2 数字波束形成原理 | 第20-25页 |
2.2.1 阵元级数字波束形成 | 第21-22页 |
2.2.2 子阵级数字波束形成 | 第22-25页 |
2.3 本章总结 | 第25-26页 |
第三章 子阵划分技术 | 第26-43页 |
3.1 引言 | 第26页 |
3.2 均匀子阵划分 | 第26-30页 |
3.2.1.线阵的均匀子阵划分 | 第26-28页 |
3.2.2 面阵均匀子阵划分 | 第28-30页 |
3.3 已有非均匀子阵划分方法 | 第30-32页 |
3.3.1 等噪声功率划分 | 第30-31页 |
3.3.2 量化阵元级权值划分方法 | 第31-32页 |
3.4 基于遗传算法的子阵划分 | 第32-42页 |
3.4.1 遗传算法优化原理 | 第32-35页 |
3.4.2 仿真步骤及结果分析 | 第35-42页 |
3.4.2.1 编码方案 | 第35-36页 |
3.4.2.2 解码方法 | 第36页 |
3.4.2.3 约束条件实现方法 | 第36-37页 |
3.4.2.4 适应值函数 | 第37-39页 |
3.4.2.5 仿真结果及分析 | 第39-42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四章 数字波束形成技术 | 第43-76页 |
4.1 引言 | 第43页 |
4.2 静态波束形成 | 第43-55页 |
4.2.1 直线阵综合 | 第43-50页 |
4.2.1.1 Dolph-Chebyshev综合 | 第43-45页 |
4.2.1.2 Taylor单参数分布 | 第45-46页 |
4.2.1.3 Taylor n分布 | 第46-47页 |
4.2.1.4 Villeneuve n分布 | 第47页 |
4.2.1.5 Bayliss差波束分布 | 第47-49页 |
4.2.1.6 Zolotarev分布 | 第49-50页 |
4.2.2 平面阵综合 | 第50-55页 |
4.2.2.1 Taylor圆.径和波束综合 | 第50-52页 |
4.2.2.2 Bayliss圆.径差波束综合 | 第52-55页 |
4.3 自适应波束形成 | 第55-73页 |
4.3.1 最小均方误差法(LMS) | 第55-58页 |
4.3.2 采样矩阵求逆类算法 | 第58-66页 |
4.3.2.1 最佳自适应权矢量 | 第58页 |
4.3.2.2 采样矩阵求逆(SMI) | 第58-62页 |
4.3.2.3 对角加载采样矩阵求逆 | 第62-63页 |
4.3.2.4 惩罚函数法 | 第63-66页 |
4.3.3 基于干扰子空间类算法 | 第66-73页 |
4.3.3.1 约束信号子空间投影算法 | 第67-68页 |
4.3.3.2 基于凸优化的子阵级低副瓣自适应波束形成 | 第68-73页 |
4.4 平面阵自适应波束形成 | 第73-75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5-76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6-78页 |
5.1 全文总结 | 第76-77页 |
5.2 展望 | 第77-78页 |
致谢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5页 |
攻硕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85-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