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阶级结构与社会结构论文--社会生活与社会问题论文--生活、居住、交通论文

扬州市L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第2-3页
ABSTRACT第3-4页
1 绪论第7-14页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第7-8页
    1.2 研究对象界定第8页
    1.3 文献综述第8-11页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第11-13页
    1.5 研究难点和创新点第13-14页
2 研究的理论基础第14-18页
    2.1 公民资格理论第14页
        2.1.1 公民资格理论阐释第14页
        2.1.2 公民资格理论对本研究的启示第14页
    2.2 社区治理理论第14-15页
        2.2.1 社区治理理论阐释第14-15页
        2.2.2 社区治理理论对本研究的启示第15页
    2.3 协商民主理论第15-16页
        2.3.1 协商民主理论阐释第15-16页
        2.3.2 协商民主理论对本研究的启示第16页
    2.4 参与民主理论第16-18页
        2.4.1 参与民主理论阐释第16页
        2.4.2 参与民主理论对本研究的启示第16-18页
3 扬州市L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现状第18-31页
    3.1 基本情况第18-21页
        3.1.1 社区简介第18页
        3.1.2 问卷调查情况第18-21页
    3.2 扬州市L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成效第21-25页
        3.2.1 居民参与领域拓宽第21-22页
        3.2.2 参与载体号召力提高第22-23页
        3.2.3 居民参与平台丰富第23页
        3.2.4 社区认同程度增强第23-24页
        3.2.5 参与具有可持续性第24-25页
    3.3 扬州市L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治理存在的问题第25-31页
        3.3.1 居民参与意识有待加强第25-26页
        3.3.2 居民参与主体有待均衡第26-27页
        3.3.3 居民参与程度有待深入第27-28页
        3.3.4 被动参与形式有待扭转第28-29页
        3.3.5 居民参与效果有待提升第29页
        3.3.6 社区治理资金有待投入第29-31页
4 扬州市L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治理问题原因分析第31-35页
    4.1 社会环境因素第31页
        4.1.1 传统家庭意识的制约第31页
        4.1.2 缺少实际诉求的动力第31页
    4.2 参与主体因素第31-32页
        4.2.1 社区归属感的缺失第31-32页
        4.2.2 实际参与能力不高第32页
    4.3 治理对象因素第32-34页
        4.3.1 社区组织的功能错位第32-33页
        4.3.2 社区资源难于开发利用第33-34页
    4.4 政策环境因素第34-35页
        4.4.1 传统动员方式的制约第34页
        4.4.2 参与途径不通畅第34-35页
5 推进扬州市L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对策建议第35-39页
    5.1 树立居民参与治理理念第35页
        5.1.1 注重培育公民意识第35页
        5.1.2 保证居民治理主动性第35页
    5.2 完善社区参与政策环境第35-36页
        5.2.1 创新居民参与体制第35-36页
        5.2.2 拓宽参与途径和内容第36页
    5.3 营造参与氛围,积极培育社区中介组织第36-37页
        5.3.1 培育非政府组织第36页
        5.3.2 打造专业社区工作者队伍第36-37页
    5.4 实行“政社分开”,多渠道筹集社区经费第37-39页
        5.4.1 发展社区经济和税源经济第37页
        5.4.2 明确政社施政权限第37页
        5.4.3 落实政府监督问责第37-39页
结语第39-40页
参考文献第40-43页
附录第43-46页
致谢第46-47页

论文共4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仪征市真州镇社区网格化管理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下一篇:噪声影响下复杂网络系统的同步动力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