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绪论 | 第14-24页 |
一、缘起与意义 | 第14页 |
二、学术史回顾 | 第14-22页 |
三、文章结构与资料说明 | 第22-23页 |
(一) 本文的研究内容与框架 | 第22-23页 |
(二) 资料说明 | 第23页 |
四、基本概念的界定 | 第23-24页 |
第一章 申氏家族的发展概况 | 第24-34页 |
一、申氏家族的发展阶段 | 第24-29页 |
(一) 申时行之前的申家: 默默无闻时期 | 第24-28页 |
(二) 申时行以后的申氏家族 | 第28-29页 |
二、申氏家族的分房情况 | 第29-33页 |
小结 | 第33-34页 |
第二章 维系申氏家族发展的两翼: 科宦与义庄 | 第34-52页 |
一、科举与仕宦 | 第34-42页 |
(一) 状元首辅申时行 | 第34-35页 |
(二) 申时行子、孙两代的科宦情况 | 第35-38页 |
(三) 清代时期申氏家族的科宦状况 | 第38-40页 |
(四) 明清两代申氏科宦状况对比 | 第40-42页 |
二、申氏义庄 | 第42-50页 |
(一) 申氏义庄的建立 | 第43-44页 |
(二) 申氏义庄的管理 | 第44-49页 |
(三) 申氏义庄的作用及意义 | 第49-50页 |
小结 | 第50-52页 |
第三章 申氏家族的婚姻网络 | 第52-85页 |
一、申氏家族的世代为婚 | 第52-64页 |
(一) 世代为婚的主要形式 | 第52-53页 |
(二) 申氏家族婚姻网络中的世代婚 | 第53-61页 |
(三) 世代婚与名门的关系: 以申时行子、孙两代的婚姻状况为例 | 第61-64页 |
二、申氏家族与苏州地区世家大族的婚姻 | 第64-74页 |
(一) 与莫釐王氏家族的婚姻 | 第65-68页 |
(二) 与长洲文氏家族的婚姻 | 第68-71页 |
(三) 与昆山、太仓等地区的名门望族的婚姻 | 第71-74页 |
三、申氏家族与江浙其他地区望族的婚姻 | 第74-78页 |
(一) 以南京地区为中心的婚姻 | 第74-75页 |
(二) 以嘉兴地区为中心的婚姻 | 第75-77页 |
(三) 以湖州地区为中心的婚姻 | 第77-78页 |
四、申氏家族婚姻网络的分析 | 第78-84页 |
(一) 申氏家族婚姻选择的侧重点 | 第78-81页 |
(二) 婚姻网络对申氏家族各房支发展的影响 | 第81-84页 |
小结 | 第84-85页 |
第四章 申氏家族的继嗣关系 | 第85-99页 |
一、申氏家族的人口规模 | 第85-87页 |
二、申氏家族的继嗣形式 | 第87-94页 |
(一) 嗣胞兄、弟 | 第88-89页 |
(二) 嗣堂兄、弟 | 第89页 |
(三) 跨房继嗣 | 第89-90页 |
(四) 嗣孙 | 第90-91页 |
(五) 有子却仍嗣子 | 第91-92页 |
(六) 先后嗣两子 | 第92-94页 |
三、继嗣中的特殊现象——兼祧 | 第94-96页 |
四、申氏家族的继嗣原则与特点 | 第96-98页 |
(一) 继嗣原则 | 第96-97页 |
(二) 继嗣特点 | 第97-98页 |
小结 | 第98-99页 |
结语 | 第99-101页 |
参考文献 | 第101-111页 |
一、原始文献 | 第101-103页 |
(一) 家谱、方志 | 第101页 |
(二) 正史、实录及文集笔记 | 第101-103页 |
二、今人论著 | 第103-107页 |
(一) 国内学者 | 第103-106页 |
(二) 国外学者 | 第106-107页 |
三、论文部分 | 第107-111页 |
(一)期刊论文 | 第107-109页 |
(二)学位论文 | 第109-111页 |
图表目录 | 第111-113页 |
致谢 | 第113-114页 |
附录 | 第114-161页 |
作者简介 | 第1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