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内科学论文--传染病论文--病毒传染病论文--流行性感冒论文

H5N1与人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构建及PB2与RNF31相互作用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前言第10-11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1-29页
    1.1 引言第11-12页
    1.2 禽流感病毒的生物学特性以及致病机制第12-22页
        1.2.1 禽流感的起源和传播第12-13页
        1.2.2 H5N1 型禽流感的流行状况第13-14页
        1.2.3 高致病性禽流感 H5N1 的结构特征第14-16页
        1.2.4 H5N1 致病机制的分子基础第16-20页
        1.2.5 H5N1 变异的分子机制第20-22页
    1.3 RNF31 生物学特性、结构及功能第22-24页
        1.3.1 RNF31 生物学特性第22-23页
        1.3.2 RNF31 的结构与功能第23-24页
        1.3.3 RNF31 与 NF-κB 通路的关系第24页
    1.4 NF-κB 信号通路第24-26页
    1.5 流感病毒与 NF-κB 信号通路的关系第26-27页
    1.6 慢病毒载体第27-29页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第29-38页
    2.1 主要仪器设备第29-30页
    2.2 禽流感病毒蛋白与宿主蛋白作用网络生物信息学分析材料第30页
    2.3 实验材料第30-31页
        2.3.1 细胞株第30页
        2.3.2 菌株、载体及质粒第30页
        2.3.3 试剂第30-31页
    2.4 常用溶液的配制第31-32页
        2.4.1 细胞培养相关溶液第31页
        2.4.2 细菌培养相关溶液第31页
        2.4.3 细胞裂解溶液第31页
        2.4.4 琼脂糖凝胶电泳溶液第31-32页
        2.4.5 Western Blot 相关试剂第32页
    2.5 实验方法第32-38页
        2.5.1 一般细胞培养条件第32-33页
        2.5.2 载体构建第33页
        2.5.3 转染第33页
        2.5.4 细胞总蛋白的提取第33页
        2.5.5 核质分离第33-34页
        2.5.6 免疫印迹(Western Blotting)第34页
        2.5.7 免疫共沉淀第34页
        2.5.8 细胞 RNA 提取第34页
        2.5.9 反转录第34-35页
        2.5.10 Real-time PCR第35页
        2.5.11 shRNA 载体构建第35页
        2.5.12 慢病毒包装、浓缩、感染及滴度测定第35-36页
        2.5.13 流式检测细胞周期第36页
        2.5.14 流式检测细胞凋亡第36页
        2.5.15 Hochest 染色检测细胞凋亡第36页
        2.5.16 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第36页
        2.5.17 间接免疫荧光第36-37页
        2.5.18 蛋白稳定性实验第37页
        2.5.19 统计学分析第37-38页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第38-67页
    第一部分 H5N1 禽流感病毒蛋白与宿主蛋白相互作用数据库分析第38-47页
        3.1 H5N1 禽流感病毒蛋白与宿主蛋白网络构建及宿主蛋白功能分析第38-47页
            3.1.1 相互作用网络构建及拓扑结构分析第38-39页
            3.1.2 流感病毒相互作用蛋白的生物学特征分析第39-40页
            3.1.3 病毒蛋白参与机体一些重要信号通路第40-42页
            3.1.4 与其它流感病毒相互作用数据的 Overlap 分析第42-43页
            3.1.5 与其他流感病毒共同的相互作用蛋白的 GO 分析第43页
            3.1.6 与其它流感病毒不同的相互作用蛋白的 GO 分析第43-44页
            3.1.7 与其他病原体相互作用数据的 Overlap 分析第44-45页
            3.1.8 与其他病原体共同的相互作用蛋白的 GO 分析第45-46页
            3.1.9 与其它病原体不同的相互作用蛋白的 GO 分析第46页
            3.1.10 小结第46-47页
    第二部分 PB2 与 RNF31 相互作用的研究第47-67页
        3.2 PB2 与 RNF31 存在相互作用第48-53页
            3.2.1 外源免疫共沉淀(Co-IP)验证 PB2 与 RNF31 存在相互作用第48-50页
            3.2.2 PB2 与 RNF31 相互作用结构域研究第50-52页
            3.2.3 PB2 与 RNF31 共定位于胞核第52-53页
        3.3 PB2 通过 RNF31 下调 NF-κB 转录活性第53-64页
            3.3.1 pGreenPuro-RNF31 干涉载体构建及干涉效果鉴定第53-56页
            3.3.2 下调 RNF31 抑制 NF-κB 转录活性第56页
            3.3.3 下调 RNF31 抑制 NF-κB 下游靶基因表达第56-57页
            3.3.4 下调 RNF31 抑制 IκBα活化第57-58页
            3.3.5 下调 RNF31 促进 TNF-α诱导的细胞凋亡第58-59页
            3.3.6 PB2 通过 RNF31 抑制 NF-κB 转录活性第59-61页
            3.3.7 PB2 抑制 NF-κB 下游靶基因表达第61-62页
            3.3.8 PB2 通过 RNF31 影响 IκBα的活化第62页
            3.3.9 PB2 细胞生物学效应第62-64页
        3.4 RNF31 微弱影响 PB2 稳定性第64-65页
        3.5 RNF31 促进 PB2 与 PB1 相互作用第65-66页
        3.6 小结第66-67页
第四章 结论和展望第67-68页
    4.1 结论第67页
    4.2 展望第67-68页
参考文献第68-75页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第75-76页
致谢第76-77页
附录第77-84页

论文共8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功能化纳米粒子的合成及其在比色检测和手性分离中的应用
下一篇:一种治疗流感复方中药的生产工艺及质量标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