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目录 | 第8-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14页 |
1.1.1 文化遗产保护的发展 | 第12-13页 |
1.1.2 保护民族文化多样性的需求 | 第13页 |
1.1.3 国内传统乡村的文化景观现状堪忧 | 第13-14页 |
1.2 研究进展与述评 | 第14-15页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5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6 研究框架 | 第17-18页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研究综述 | 第18-26页 |
2.1 相关概念 | 第18-20页 |
2.1.1 景观 | 第18页 |
2.1.2 文化景观 | 第18-20页 |
2.1.3 乡村文化景观 | 第20页 |
2.2 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 第20-26页 |
2.2.1 国外乡村文化景观研究进展 | 第20-21页 |
2.2.2 国内乡村文化景观研究进展 | 第21-24页 |
2.2.3 我国乡村文化景观保护综合评价 | 第24-26页 |
第三章 诺邓村文化景观构成 | 第26-60页 |
3.1 诺邓村地理位置与历史沿革 | 第26-29页 |
3.1.1 云龙县概况 | 第26页 |
3.1.2 诺邓村概况 | 第26-27页 |
3.1.3 诺邓村历史沿革 | 第27-29页 |
3.1.3.1 村落溯源 | 第27页 |
3.1.3.2 村落发展鼎盛期 | 第27-28页 |
3.1.3.3 村落发展衰落期 | 第28-29页 |
3.1.3.4 村落形态的演变 | 第29页 |
3.2 诺邓村文化景观形成因素分析 | 第29-32页 |
3.2.1 诺邓村文化景观依托的地域因素 | 第30-31页 |
3.2.1.1 地理环境 | 第30页 |
3.2.1.2 气候 | 第30页 |
3.2.1.3 动植物资源 | 第30-31页 |
3.2.2 诺邓村文化景观依托的文化因素 | 第31-32页 |
3.2.2.1 民族文化 | 第31页 |
3.2.2.2 宗教文化 | 第31页 |
3.2.2.3 井盐文化 | 第31-32页 |
3.3 诺邓村文化景观的构成 | 第32-57页 |
3.3.1 乡村文化景观的分类 | 第32页 |
3.3.2 诺邓村物质文化景观 | 第32-50页 |
3.3.2.1 山水格局 | 第32-33页 |
3.3.2.2 聚落形态 | 第33-37页 |
3.3.2.3 街巷空间 | 第37-38页 |
3.3.2.4 民居建筑 | 第38-44页 |
3.3.2.5 公共建筑 | 第44-47页 |
3.3.2.6 节点空间 | 第47-49页 |
3.3.2.7 珍稀动植物 | 第49页 |
3.3.2.8 民族服饰 | 第49-50页 |
3.3.2.9 诺邓火腿 | 第50页 |
3.3.3 诺邓村非物质文化景观 | 第50-57页 |
3.3.3.1 生产习俗 | 第50-52页 |
3.3.3.2 生活习俗 | 第52-55页 |
3.3.3.3 文化娱乐 | 第55-56页 |
3.3.3.4 精神信仰 | 第56-5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7-60页 |
第四章 诺邓村文化景观价值评价 | 第60-70页 |
4.1 乡村文化景观价值评价方法 | 第60-62页 |
4.1.1 基于层次分析法进行文化景观价值评价的适用性分析 | 第60页 |
4.1.2 层次分析法的原理 | 第60-61页 |
4.1.3 层次分析法的步骤 | 第61-62页 |
4.2 诺邓村文化景观价值评价 | 第62-68页 |
4.2.1 评价指标的选取 | 第62-64页 |
4.2.1.1 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 第62页 |
4.2.1.2 诺邓村文化景观价值认识 | 第62-63页 |
4.2.1.3 诺邓村文化景观评价体系的建立 | 第63-64页 |
4.2.2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诺邓村文化景观价值评价 | 第64-68页 |
4.2.2.1 建立AHP模型评价结构层次 | 第64-65页 |
4.2.2.2 问卷调查、访谈专家及打分 | 第65-66页 |
4.2.2.3 确定各评价因子权重 | 第66-67页 |
4.2.2.4 综合评价结果 | 第67-68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68-70页 |
第五章 诺邓村文化景观现状调研 | 第70-76页 |
5.1 诺邓村文化景观保护与开发现状调研 | 第70-74页 |
5.1.1 诺邓村文化景观保护现状 | 第70-71页 |
5.1.2 诺邓村文化景观开发现状 | 第71-72页 |
5.1.3 诺邓村基础设施建设现状 | 第72-73页 |
5.1.4 游客调研 | 第73-74页 |
5.2 现状问题 | 第74-76页 |
5.2.1 “空心化”现象 | 第74页 |
5.2.2 传统文化退色 | 第74页 |
5.2.3 历史风貌丧失 | 第74-75页 |
5.2.4 旅游产品单一 | 第75页 |
5.2.5 经济发展与民族传统文化保护的矛盾 | 第75-76页 |
第六章 诺邓村文化景观保护对策 | 第76-100页 |
6.1 比较研究:贵州西江千户苗寨 | 第76-86页 |
6.1.1 千户苗寨文化景观概述 | 第76-79页 |
6.1.1.1 千户苗寨概述 | 第76-77页 |
6.1.1.2 千户苗寨文化景资源 | 第77-79页 |
6.1.2 千户苗寨现状调研 | 第79-84页 |
6.1.2.1 千户苗寨文化遗产保护措施 | 第79-80页 |
6.1.2.2 千户苗寨开发现状 | 第80-81页 |
6.1.2.3 千户苗寨文化景观变迁 | 第81-83页 |
6.1.2.4 游客调研 | 第83-84页 |
6.1.2.5 千户苗寨存在的问题 | 第84页 |
6.1.3 诺邓村向千户苗寨借鉴之处 | 第84-86页 |
6.1.3.1 政府宏观引导 | 第84-85页 |
6.1.3.2 挖掘民族文化内涵 | 第85页 |
6.1.3.3 建立遗产保护评级制度 | 第85页 |
6.1.3.4 避免发展带来过度商业化的危害 | 第85-86页 |
6.2 诺邓村文化景观的保护 | 第86-97页 |
6.2.1 乡村文化景观的保护原则 | 第86-87页 |
6.2.1.1 保护完整性原则 | 第86页 |
6.2.1.2 保持原真性原则 | 第86-87页 |
6.2.1.3 适度有机更新原则 | 第87页 |
6.2.1.4 维持延续性原则 | 第87页 |
6.2.2 乡村文化景观的保护策略 | 第87-88页 |
6.2.2.1 形成多元主体的保护模式 | 第87页 |
6.2.2.2 建立完善的保护体系 | 第87-88页 |
6.2.2.3 树立保护性发展的理念 | 第88页 |
6.2.3 诺邓村文化景观的保护措施 | 第88-97页 |
6.2.3.1 诺邓村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 | 第88-89页 |
6.2.3.2 诺邓村物质文化景观的保护 | 第89-94页 |
6.2.3.3 诺邓村非物质文化景观的保护 | 第94-96页 |
6.2.3.4 村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 第96-97页 |
6.3 诺邓村文化景观的发展 | 第97-99页 |
6.3.1 旅游开发的选择 | 第97-98页 |
6.3.2 诺邓村旅游发展的措施 | 第98-99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99-100页 |
第七章 结论 | 第100-102页 |
7.1 论文总结 | 第100-101页 |
7.2 论文研究的局限性 | 第101-102页 |
致谢 | 第102-104页 |
参考文献 | 第104-108页 |
附录A: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从事研究 | 第108-109页 |
附录B:图片来源 | 第109-110页 |
附录C:调查问卷 | 第110-11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