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8页 |
1.1 氮氧化物的来源及危害 | 第11-12页 |
1.1.1 来源 | 第11页 |
1.1.2 危害 | 第11-12页 |
1.2 氮氧化物排放现状和控制技术 | 第12-16页 |
1.2.1 排放现状 | 第12-13页 |
1.2.2 燃煤电站 NO_x控制技术 | 第13-16页 |
1.3 燃煤电站 SCR 脱硝技术 | 第16-20页 |
1.3.1 SCR 脱硝催化剂 | 第16-17页 |
1.3.2 SCR 化学机理 | 第17-19页 |
1.3.3 SCR 脱硝工艺系统 | 第19-20页 |
1.4 催化剂的失活研究现状 | 第20-26页 |
1.4.1 积灰和堵塞 | 第21页 |
1.4.2 烧结和冲蚀 | 第21-22页 |
1.4.3 中毒 | 第22-26页 |
1.5 本文研究目的与主要内容 | 第26-28页 |
1.5.1 研究目的 | 第26页 |
1.5.2 主要内容 | 第26-28页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第28-34页 |
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28-29页 |
2.1.1 化学试剂和气体 | 第28页 |
2.1.2 主要实验仪器 | 第28-29页 |
2.2 催化剂样品 | 第29-30页 |
2.2.1 催化剂样品 | 第29页 |
2.2.2 催化剂模拟中毒 | 第29-30页 |
2.3 催化剂的活性测试 | 第30-31页 |
2.4 样品的表征 | 第31-34页 |
2.4.1 X 射线荧光分析(XRF) | 第31页 |
2.4.2 比表面积测试(BET) | 第31页 |
2.4.3 X 射线衍射(XRD) | 第31-32页 |
2.4.4 拉曼光谱(Raman) | 第32页 |
2.4.5 H_2程序升温还原(H_2-TPR) | 第32页 |
2.4.6 X 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 | 第32页 |
2.4.7 傅里叶变换原位红外光谱(FT-IR) | 第32-33页 |
2.4.8 NH_3程序升温脱附(NH_3-TPD) | 第33-34页 |
第三章 碱及碱土金属对 V_2O_5(WO_3)/TiO_2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 第34-49页 |
3.1 引言 | 第34页 |
3.2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34-48页 |
3.2.1 碱及碱土金属对催化剂活性的影响 | 第34-37页 |
3.2.2 催化剂表征结果 | 第37-48页 |
3.3 小结 | 第48-49页 |
第四章 As 对 V_2O_5(WO_3)/TiO_2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 第49-57页 |
4.1 引言 | 第49页 |
4.2 结果与讨论 | 第49-56页 |
4.2.1 As 对催化剂活性的影响 | 第49-50页 |
4.2.2 N_2吸附-脱附分析 | 第50-51页 |
4.2.3 拉曼分析(Raman) | 第51-52页 |
4.2.4 程序升温还原(H_2-TPR)分析 | 第52-53页 |
4.2.5 X 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 | 第53-55页 |
4.2.6 傅里叶变换红外分析(FT-IR) | 第55-56页 |
4.3 小结 | 第56-57页 |
第五章 V_2O_5(WO_3)/TiO_2催化剂的中毒机理研究 | 第57-77页 |
5.1 引言 | 第57-58页 |
5.2 K、Na、Ca 中毒的原位红外实验 | 第58-67页 |
5.2.1 NH_3吸附实验 | 第58-62页 |
5.2.2 NH_3预吸附后升温脱附实验 | 第62-64页 |
5.2.3 预 NH_3吸附再通入 NO 和 O_2实验 | 第64-67页 |
5.3 As 中毒的原位红外实验 | 第67-72页 |
5.3.1 NH_3吸附实验 | 第67-71页 |
5.3.2 预 NH_3吸附再通入 NO 和 O_2实验 | 第71-72页 |
5.4 程序升温脱附(NH_3-TPD)实验 | 第72-75页 |
5.5 中毒机理讨论 | 第75-76页 |
5.6 小结 | 第76-77页 |
结论 | 第77-79页 |
本论文工作总结 | 第77页 |
进一步工作展望 | 第77-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87-88页 |
致谢 | 第88-89页 |
附件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