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缩略语索引 | 第8-1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2页 |
1.1 前言 | 第12-14页 |
1.2 双歧杆菌 EPS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4页 |
1.3 双歧杆菌 EPS 的功能 | 第14-20页 |
1.3.1 抗氧化作用 | 第15-16页 |
1.3.2 抗肿瘤作用 | 第16-17页 |
1.3.3 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 | 第17-18页 |
1.3.4 免疫调节作用 | 第18-20页 |
1.3.5 毒素清除、降血脂功能等 | 第20页 |
1.4 双歧杆菌 EPS 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 第20-21页 |
1.5 展望 | 第21-22页 |
第2章 高产胞外多糖双歧杆菌的筛选及其 EPS 体外抗氧化、抗菌活性的研究 | 第22-42页 |
摘要 | 第22-23页 |
2.1 前言 | 第23页 |
2.2 材料与方法 | 第23-30页 |
2.2.1 材料 | 第23-24页 |
2.2.2 主要试剂与仪器设备 | 第24页 |
2.2.3 相关试剂与培养基的配制 | 第24-26页 |
2.2.4 实验方法 | 第26-30页 |
2.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30-40页 |
2.3.1 双歧杆菌 EPS 产量和生长能力的测定 | 第30-31页 |
2.3.2 两歧双歧杆菌 WBIN03 体外耐受性能 | 第31-33页 |
2.3.3 DPPH 自由基清除能力 | 第33-34页 |
2.3.4 羟自由基(OH-)清除能力 | 第34-35页 |
2.3.5 超氧阴离子(O2-)自由基清除能力 | 第35页 |
2.3.6 总还原力的测定 | 第35-36页 |
2.3.7 脂质过氧化抑制作用 | 第36-37页 |
2.3.8 溶血抑制能力 | 第37-39页 |
2.3.9 抑菌能力 | 第39-40页 |
2.4 讨论 | 第40-42页 |
第3章 两歧双歧杆菌 WBIN03(B. bifidum WBIN03)胞外多糖对小鼠免疫作用及肝肾功能的影响 | 第42-53页 |
摘要 | 第42页 |
3.1 前言 | 第42-43页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43-46页 |
3.2.1 材料 | 第43页 |
3.2.2 主要试剂与仪器设备 | 第43页 |
3.2.3 相关试剂与培养基的配制 | 第43-44页 |
3.2.4 实验方法 | 第44-46页 |
3.2.5 数据统计方法 | 第46页 |
3.3 结果 | 第46-51页 |
3.3.1 小鼠体重的动态变化 | 第46-47页 |
3.3.2 小鼠脏器比 | 第47-48页 |
3.3.3 脾淋巴 T、B 细胞增殖能力 | 第48-50页 |
3.3.4 血清中总 IgG 含量 | 第50页 |
3.3.5 血清生化指标的测定 | 第50-51页 |
3.4 讨论 | 第51-53页 |
第4章 两歧双歧杆菌 WBIN03(B. bifidum WBIN03)胞外多糖对小鼠肠道菌群的益生影响 | 第53-74页 |
摘要 | 第53页 |
4.1 前言 | 第53-54页 |
4.2 材料与方法 | 第54-61页 |
4.2.1 材料 | 第54页 |
4.2.2 主要试剂与仪器设备 | 第54页 |
4.2.3 相关试剂与培养基的配制 | 第54-56页 |
4.2.4 实验方法 | 第56-61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61-72页 |
4.3.1 小鼠肠道菌群活菌计数结果分析 | 第61-63页 |
4.3.2 小鼠肠道微生物 V3 区 PCR-DGGE 结果分析 | 第63-67页 |
4.3.3 小鼠肠道菌群肠杆菌 PCR-DGGE 结果分析 | 第67-70页 |
4.3.4 小鼠肠道菌群乳杆菌 PCR-DGGE 结果分析 | 第70-72页 |
4.4 讨论 | 第72-74页 |
致谢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81页 |
附录 A1 试剂 | 第81-82页 |
附录 A2 仪器设备 | 第82-83页 |
个人介绍 | 第83页 |
获奖情况 | 第83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83-84页 |